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

来源:网络 作者:古诗经典文学网 点击:
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最近我们讲到《华严经》的五十三参,经里面有许多宝贵的开示,对于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个经太大了,讲一遍也很难得,听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把经典里面最重要的片

  种善因得善果 (第六讲)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最近我们讲到《华严经》的五十三参,经里面有许多宝贵的开示,对于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个经太大了,讲一遍也很难得,听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把经典里面最重要的片段选择出来,与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希望藉此能帮助我们生活达到艺术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幸福美满。

  在吉祥云比丘,不是在这边,还在前面。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也就是十信会。文殊是善财的根本的老师,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启蒙的老师。世、出世间求学,启蒙关系最大。启蒙的老师,要真正遇到善知识,他就能够帮助你奠定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过去,科举的时代,一个人考中了功名,从前说是考中状元、考中进士,这个时候,衣锦还乡,要祭祖先,报祖宗的恩德;要去拜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拜那一位老师呢?拜启蒙的老师,这个诸位要晓得。拜启蒙的老师,一方面是感谢他奠定德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不忘本。好像我们现在读书,功名成就了,你要感谢老师,感谢谁?感谢你念小学一年级的那个老师,不是感谢你的大学教授,也不是感谢你的中学老师。感谢最启蒙的那个老师,以后的老师统统包括在其中。为什么?一个人不忘本,他连根本的小学老师都不忘掉,中学、大学距离很近,当然更不会忘掉。所以是以启蒙老师作为根本,作为代表,这非常有道理。现代人都不太讲究了,不懂这个道理,社会就混乱,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素。人不懂得报本反始,不懂得知恩报恩,唯利是图,争名夺利,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好?怎么能够安定?所以想一想,过去的教育,跟现在确确实实有它基本不同的地方。理念上不同,方法不同,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

  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了什么?这个我们要晓得,成就的是根本智,一定在启蒙老师这个地方成就的。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换一句话说,这个老师训练你的,是著重在品德的修养,著重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诚心,偏重在这些。其次的就是教你读经,熟读,没有讲解。这个教学法意思在那里呢?他的用意,是藉这种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别打掉。任何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不想,不想也不行,它自己会冒出来。

  所以佛法有许许多多的方式,我们讲法门。你们念佛,叫你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呢?你不念,不就打妄想了吗?不就起分别了吗?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分别打掉。持咒,方法不一样,目的相同,也是用持咒的方法,把你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教下用读经的方法,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叫你从头念到尾,老老实实的去念,不要想里面的意思,也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止息住,让你得到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实的智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智慧之体。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所以在根本启蒙的老师那里,没有别的,就是训练你,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尽可能的伏住、压住。能够断掉,那当然是最高明的,那是少数。大多数人烦恼、习气很重,是决定断不了的。断不了怎么办?断不了,伏住,这个老师就尽到责任。

  那么像华严会上,那个境界的确不相同,不但是伏烦恼,简直说断烦恼。善财在文殊会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这是根本智圆满成就了,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他达到圆满成就。

  后续呢?后续是讲后得智。后得智是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到那里去学呢?要出去参学。无所不知就在生活上,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学无所不知。这个时候,老师就叫他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这样经过五十三参,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这成佛了。佛在《华严》,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智慧是怎么成就的。佛法里面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你看他是怎么成就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要从这个地方去学习。现在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不能说他不勤奋,但是他开不了智慧,搞一辈子,都是小聪明,佛法里讲世智辩聪,无济于事。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他没有根本智。像一棵植物一样,它没有根、没有本,它怎么能生长?怎么能开花结果?


 

其他相关文章

  • 如是因果
  • 持戒念佛才能受益
  • 敲骨榨髓
  • 不良少年
  • 管义居士
  • 癔病
  •  

    (责任编辑:www.gushijing.com)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