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出身
-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宁府。八年,再相,次年复罢。十年(1077)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改封荆国公。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崇宁三年(1104),追封舒王。《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自少博极群书,工诗擅文,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全宋词》用《彊村丛书》本《临川先生歌曲》增补,凡二十九首。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文学主张核心是「文贵致用」。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条分缕析,提挈起伏。《答司马谏议书》理足气盛,精炼有力。记叙文夹叙夹议,寓意深远。如《游褒禅山记》等。诗歌创作有1500多首,极富特色。不少诗歌表现了要求改革时弊和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如《河北民》、《兼并》、《感事》、《省兵》等。咏史怀古的诗篇,抒发了对国事的感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入塞》、《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等。有些诗歌表达出新颖的命意,喜欢翻历史旧案。如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二首。欧阳修、梅尧臣、曾巩等都写了和诗。抒情写景诗有很多名篇佳句。《南浦》、《染云》、《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州》都是公认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工致取胜,寓意深刻,被认为是苏轼、黄庭坚的先导。退居江宁的10年,思想十分矛盾。一方面继续关心新法的推行,另方面感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转而借助佛理来解脱苦闷。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gushijing.com/wenzhang/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