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作品集述
-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纸本,行书18 行,共222字 。
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明王世贞评此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相传唐太宗临右军书法,写到“戬”字时,虚其“戈”令世南补之,然后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可见虞世南书法造诣之深了。
《汝南公主墓志》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理。此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除了以上两件作品其它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论序》、以及散见于刻帖的《大运帖》、《用笔赋》、《书指述》、《演连珠》、《景纬成象》、《孔有新制帖》、《积时帖》、《朝会帖》、《瘦朽帖》、《临乐毅论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这些碑帖中,有些是伪作,有些是集碑文钩摹而成,可信的为数甚少。
- 虞世南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虞世南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时曾受学于吴郡文学家顾野王,在长达10余年的寒窗苦读中,精思不倦,废寝忘食。陈文帝知其博学多才,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兄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隋大业中,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但炀帝嫌其刚直,10年不予徙升。而虞世基因善于媚言取宠,被炀帝视为心腹,结果与炀帝同被宇文化及杀死。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任命虞世南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后,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继转秘书监。虞世南年轻时曾向绍兴智永法师学习书法。智永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藏有王羲之传世真迹,虞世南因此尽得王书真髓,成为一代大家。他晚年自撰自书的《孔子庙堂碑》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以致黄庭坚有「千两黄金哪购得」之叹。据传,唐太宗向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感到「戈」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戬」字,便将右边空着,请虞世南补上,然后叫魏征品评。魏征说:「皇上所写的字,惟有'戈'旁与世南最为逼似!」太宗听后,叹服不已。 虞世南虽然外形文弱,但志性刚烈。他议论持正,敢于进谏,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李世民初即位时,虞已年近七十。当时他就请求告老,未获允准。直到贞观十二年(638)才同意他退下来,当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终年81岁。太宗为他的死「哭之甚恸」,让他陪葬昭陵,赠他礼部尚书,赐他谥号文懿,还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虞世南真可说是「备受哀荣」的了。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gushijing.com/wenzhang/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