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杰:被克里米亚改变的大国棋局」正文
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之后,荷兰海牙的核安全峰会也已落幕,海牙宣言上并非所有与会国都签了字。作为奥巴马政治遗产的核安全峰会,从2009年起为奥巴马搭建了一个新的国际交往舞台。遗憾的是,这次核安全峰会似乎已经跑题了,乌克兰、克里米亚、制裁俄罗斯等议题抢尽了风头,甚至连奥巴马本人也将这次峰会视为建立制裁俄罗斯统一战线的契机,最后的结果是,欧盟准备扩大制裁俄罗斯的范围,美国为主导的北约为俄罗斯划清了新的"红线";中国一如既往地保持战略克制;俄罗斯则对西方的制裁嗤之以鼻,G8已经以"暂停"的方式解体。欧亚大陆成为中美欧俄四方演义的舞台,其中的精彩程度可以让后世的历史学家写出一部精妙绝伦的畅销书。
基辅,显然成为撬动世界政治的支点,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落后、低效和腐败的乌克兰成为新一轮大国博弈的起点。欧亚大陆的热点从阿富汗、叙利亚、伊朗和朝鲜一下子被吸引到了黑海边上的克里米亚半岛。更令人慨叹的是,这次危机使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权力结构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克里米亚危机是可以进入国际关系史的。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巴尔干半岛、普林西普成为人们无法忘却的历史角色一样,克里米亚、普京也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一战并非因普林西普刺杀费迪南大公而起,而是欧洲国际体系失衡引起的,萨拉热窝的枪声不过是给各国赤膊上阵提供了一个借口而已。围绕着克里米亚,各方进行了越来越"精彩"的对弈,当然也付出了价值不菲的外交资源,在这样的棋局之下,相对收益压倒了绝对收益,一方所得为一方所失,而长远的战略收益还需要仔细思量,战术的胜利可能会带来战略的失败。
克里米亚给世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窗口,冷战之后的大国博弈多半是小国充当"代理人",而这次则是大国之间的对弈,考验的不仅是实力,还有地缘智慧。当下的世界再次确认了罗伯特・卡根的判断:世界并没有改变,在大多数地方,民族国家依旧强大,同样强大的还有民族主义野心、激情以及塑造历史进程的国家间竞争。
合并克里米亚让世界对普京的"底线"失去判断
苏联解体之后,地缘政治以"报复"的方式回归俄罗斯,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大幅度缩水,2010年普京说苏联解体是一场政治灾难,这其实也代表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已经进入政策领域。极端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要将高加索、伊朗甚至土耳其纳入俄罗斯的统治之下,这一普京兵不血刃(当然是刺刀下的和平)把克里米亚拿回来,一扫俄罗斯近20年来的隐忍,国内的爱国主义情绪被激发起来,普京的支持率也飙升到新高。从黑海地区来说,普京的这步棋并不差,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给黑海舰队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地,对于稳定中亚局势也有帮助,中亚与黑海只有几百公里,切断了欧洲向中亚渗透的一条通路。
从收益来看,普京的硬汉形象进一步得到印证,获得了更大的民意支持率,同时给世界以"惊艳",可以说普京"疯狂"的行为已经成为俄罗斯威慑战略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现在世界已经对普京的"底线"失去了判断,不知道他明天会做出什么事情。奥巴马和欧盟已经为普京进攻乌克兰做准备了,此举已经暗示欧美已经默认俄罗斯"吞下"了克里米亚。普京将国际政治的游戏带回到了马基雅维利时代,就像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一样,胆小鬼是要首先出局的,这一次,普京似乎不会重蹈赫鲁晓夫的覆辙。
在克里米亚,普京的霸气外漏,俄罗斯军队毫无情面地没收了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资产,这何尝不是对乌克兰的报复?乌克兰在黑海沿岸并不是只有塞瓦斯托波尔港,但是非要把海军力量集中于此,跟俄罗斯军队比邻而居,最终的结果是惨败而归。当然,俄罗斯为克里米亚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延迟支付的成本就会慢慢到期。
普京合并克里米亚的远期成本
克里米亚进入俄罗斯之后,俄罗斯要"养活"这块新领土,首先要拿出10亿美元为克里米亚的退休职工买单,今年联邦支出因克里米亚要增加20亿美元,梅德韦杰夫宣布将克里米亚建成经济特区,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单靠联邦政府的财政输血,克里米亚会成为一个包袱,尤其是联邦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这个包袱会更沉重。
未来几年,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投入的资金会不断增加,如果俄乌关系持续恶化,那克里米亚的电力、自来水的供给设施需要重建。克里米亚变成俄乌对峙的前沿,那这个休闲度假的半岛也引不进游客和资本过来。这些金钱的付出或许不再普京的思考范围之内,拥有帝国雄心的普京不会太看重这些金钱的付出,过去十年来,国际油价一直不低,俄罗斯获得了大量的石油收入,这些钱可以为普京的雄心买单了。
欧美的制裁现在看来还是不痛不痒,因为欧美还没有下定决心制裁俄罗斯这个大国,但是很明显的是,第一季度俄罗斯资金外流超过700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一年的资金流出额度,即便欧美没有真正实施制裁,对制裁的预期也会引起市场的恐慌,一些德国公司准备将俄罗斯分公司的利润汇回母国。俄罗斯央行拥有四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了捍卫卢布的价值,央行已经大量抛售美元,卢布贬值甚至崩盘,那就是俄罗斯的噩梦。
俄罗斯一直一来就不是个经济强国,普京的帝国梦想是建立在脆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油气资源出口提供了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一半,国际油价要保持在110美元才可以平衡联邦财政预算,但是市场的风险并不是普京所主宰的。国际能源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弱势美元能够刺激石油价格上涨,也让俄罗斯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强势美元让俄罗斯遭受了更多的挑战,油价下跌,同时资金开始回流到美国市场,俄罗斯卢布承压。俄罗斯通货膨胀率超过6%,在新兴经济体中排名第四,当普京帝国梦想狂飙突进的时候,俄罗斯经济正在危机的边缘徘徊。俄罗斯的财经高官正在为普京的梦想备受煎熬。
为了克里米亚,俄罗斯被G8开除了。虽然俄罗斯并不在乎,但从富国俱乐部被踢出去之后,俄罗斯需要在其他外交领域做出让步,比如说,需要借金砖国家机制或者G20等平台。换言之,克里米亚给俄罗斯带来的隐性的成本会慢慢呈现出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伙伴们并没有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普京在演讲中尤其感谢了中国与印度的支持,其实不反对就是最大的支持。这次危机或许能够有助于金砖国家组织的政治互信,所谓"患难见真情",当然,俄罗斯也需要拿出一些诚意来回报中国、印度等国的支持。
以上的成本更多的是有形的,还有一点无形的成本可能影响更大,那就是普京的帝国心态会进一步膨胀,笔者看来,普京这样的政治家对地缘政治有天生的敏锐度,但是对经济却又比较迟钝,因为经济在他们眼中就是工具,而非目的。普京以保护俄语居民作为扩张的理由,而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还有2600万"同胞",摩尔多瓦的跨德涅斯特地区已经提出入俄的要求,摩尔多瓦已经感到了威胁。跨界民族问题被重新提起,领土边界要以此进行调整的话,普京将站在这个世界对立面。普京所推行的欧亚联盟的可能性也丧失殆尽,除非周边国家都被并入俄罗斯,否则,欧亚联盟也好,独联体也罢,都只是镜中月水中花。而普京的强硬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戒心,若患上扩张饥渴症,或者被外界认定得了这种病,都将使俄罗斯付出无形却又难以承受的成本。
普京的强势让俄罗斯战车开动起来,赢了一时,输了长远,也未可知。
后现代欧盟的对俄制裁难以达成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认为,美国不仅在收缩地缘政治战线,其地缘政治智慧也在缩水,美国不应该与俄罗斯为敌,而是应该采取战略克制,因为世界的权势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已经衰落了。面对俄罗斯的攻势,欧美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从地缘政治来看,奥巴马以及欧盟领导人却是比较懦弱和窝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针锋相对的制衡。
一个拿过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和一个后现代的欧盟似乎很难理解普京的疯狂行为。
荷兰海牙的核安全峰会变成了奥巴马协调各方,制裁俄罗斯的机会,欧盟已经同意继续扩大对俄罗斯的制裁。但欧盟并不是一个外交主体,虽然已经有一个外交与安全代表的职位,但并不代表欧盟有了外交的执行力,欧盟还有28个外交部长,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算盘,欧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外壳,但是内部的整合远远没有达到统一的外交与防务的程度。而欧盟内部最具有实力的德国却低调惯了,不愿强出头。在欧盟一体化的过程中,德国是经济发动机,而法国充当了抛头露面的角色,空袭利比亚的主角是英国和法国,默克尔的精力还是在欧元身上。
面对俄罗斯,如果没有德国外交的"觉醒",欧盟很难有所作为,而德俄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从远了说,在俄罗斯现代化启动的初期,德国的人才和思想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个为俄罗斯取得克里米亚半岛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就是一个德国小邦国的公主。一战之后,俄国首先与德国媾和,后来德国战败,德国成为苏联获得技术的重要渠道。当纳粹德国崛起之后,苏联和德国共同划分了东欧的实力范围,两个强国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二战之后,德国分裂,西德依托欧盟而成了经济动物,在防务和外交上从不出头,示弱成为德国外交的一大特色。一位德国朋友告诉笔者,德国人已经深谙外交的精髓,以退为进才是最好的外交,包括两德统一。统一之后,德国获得了更多对俄罗斯外交的渠道,包括普京等人都曾经是驻德国的特工,私人关系网使德俄关系更密切一些,德国和俄罗斯共同修建经过波罗的海的油气管道,德国前总理到俄罗斯的企业担任高管,凡此种种都说明德俄关系有了一定的特殊性。
默克尔勉强同意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但是还是认为这需要欧盟成员国集体通过,其实这是很难的事情,德国把麻烦抛给了欧盟,除非俄罗斯把欧盟28个成员国都得罪光了,欧盟对俄罗斯的进一步制裁才会变成现实。欧盟的扩张已经到了一个极限,突破了历史上"欧洲"的界限。"欧洲"其实是罗马帝国的边缘地带,罗马帝国崩溃之后,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欧洲的东部边界到德意志一线,而波兰则处于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拉锯地带,现在欧盟已经将波兰变成一部分,更是将边界推到黑海一线。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的扩张都以暴力为基础,但是欧盟的扩张却是以经济的吸引力,这种扩张模式到了一个瓶颈期。
扩张的边际收益已经在递减,希腊债务危机其实确定了东南部的边界,欧盟很难越过黑海海峡把土耳其囊括进来;而乌克兰危机则预示着欧盟很难跨过黑海。外交与防务并没有一体化的欧盟不可能强力推进扩张事业,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欧盟手中有的是经济牌,欧盟的市场、技术、资本都是俄罗斯所急需的,而现在欧盟也给普京划了红线,不要再往西走了,否则欧盟就真的制裁了。
此外,这次危机会大大改变欧洲的能源消费观念,为核电重启提供了一个机会。这对俄罗斯是一个潜在的挑战,普京的继任者或者普京的第四个任期会尝到这些苦果。
欧洲在冷战之后关注的是移民、文化认同、环境、货币等非常"后现代"的议题,似乎对战争已经非常生疏了,除非德国重新武装起来,否则,欧盟不会与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针锋相对地"死磕"。无论奥巴马费多少口舌,都不可能让欧盟的外交与军事能力能够与美国匹配。
克里米亚让美国的外交重心重回欧洲
更何况,奥巴马也没有打算真正与俄罗斯对抗到底,虽然与乌克兰签署了协议,不承认克里米亚已经分离出去,但是口惠而实不至,只是"不承认主义"而已。
奥巴马是想在任内完成美国的战略调整,从中东、欧洲转移到亚太,但是克里米亚打乱了这一计划,欧洲已经不再安全,而欧盟又没有再武装的意愿,美国外交的"欧洲重心"又回来了。在中东地区,美国还得借重俄罗斯的合作,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几乎是死而复生,俄罗斯功不可没,化武换和平之后又给了阿萨德支持,如果美俄对峙加剧,那叙利亚、伊朗都会成为制衡美国的杠杆。美军要从阿富汗撤军,那大中亚地区的秩序谁来维护?若撒手不管,美国十年反恐战争算是白打。奥巴马的核安全峰会遗产也因普京的缺席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俄罗斯的核武库可以与美国匹敌。美国否认美俄削减核武器的合作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俄罗斯却已经放出风,要重新审视美俄签署的协议。
面对普京,奥巴马似乎有些无计可施,更不能理解普京的行为方式,现在来看,两者似乎在两条平行线上,奥巴马为美国的"衰落"进行软着陆,进行战略收缩;而俄罗斯呢,则汲汲以求大国地位,尤其是普京内心无法容忍被忽视的羞辱。奥巴马忙的是东亚,普京却抢镜了。
恰恰克里米亚这个不起眼的半岛将欧亚大陆的战略焦点集中到了一起,引起了连锁反应。为了应对俄罗斯的挑战,奥巴马也不得不在欧亚大陆东端放下身段,2月份奥巴马还莫名其妙地会见达赖,引起中国的强烈抗议,中美关系可能进入一个震荡期,而克里米亚则让中美关系迅速修复,奥巴马的夫人单独到中国进行"夫人外交",而同时奥巴马与习近平又在荷兰会晤。
普京与克里米亚让美国不得不暂停制衡中国的动作,而这也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铺开提供了机会。中美皆大欢喜的外交场景实则也拜普京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