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杰:乌克兰导引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孙兴杰发布日期:2014-07-26

「孙兴杰:乌克兰导引大国政治的悲剧」正文

MH17将会把这个世界带向何方?每次危机都会让人们回到历史,但是又不乏对历史的滥用。当下这个世界要回到一战前、二战前还是走向冷战,每种说法都有支持者。MH17只是这个动荡世界的牺牲品,而乌克兰不幸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试验田,悲哀的是角斗场上的每个人都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缺乏大战略家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迷惘的时代。

MH17的真相无疑是化解这场危机的前提,但真相可能在短期内不太可能顺利浮出水面。因为真凶的出现,意味着相应的惩罚措施,而这种惩罚又与当下乌克兰国内政治以及欧大陆的地缘政治博弈搅合到一起,因此,真相也许只有等待历史学家来解开了。

让国际调查团无条件地进入现场进行公正客观的调查,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化解危机的可行途径。达到这一目标的的前提使乌克兰内战双方能够休战,至少是暂时停火。双方能够将调查的权利交给可信的第三方。恰恰这一前提是不存在的,现在双方都试图将责任引向对方,加上外部大国介入,真相已经被政治角力取代了。

MH17的迷局对于当今的大国政治来说,这是个绝妙的讽刺。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大国治理是国际秩序的重要支柱之一,但现在大国居然连MH17的真相都很难搞清楚。

普京已经呼吁乌克兰反政府武装配合国际调查,但普京未必能够完全掌控反政府武装,关于MH17,俄罗斯与反政府武装力量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一开始有人在社交网络上声称将AN-26击落,这一消息很快被删除。最近路透报道,反政府武装承认拥有山毛榉导弹,后来又否认。联系到此前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公投行为能够看出普京并不能完全掌控这些激进分子。随着乌克兰内战的加剧,反政府武装有了更大的独立性,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之中,却让乌克兰内战双方都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回旋空间。

对基辅政府来说,内战使之扮演了对抗俄罗斯的"前沿",本来欧盟和北约并不想接纳乌克兰,内战无疑提高了乌克兰的战略价值,现在欧盟已经与乌克兰签署了联系过协议,下一步北约会做出什么反应?东欧国家当然希望乌克兰能够进入北约的体系之中,这样波兰、捷克等国就可以解脱出来了。同样,对反政府武装来说,内战意味着俄罗斯没有机会再度控制整个乌克兰,那么支持反政府武装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了。由此,乌克兰内战双方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和资源,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试验田,代理人战争也将长期化。

2008年格鲁吉亚也发生战争,但很快结束,此次乌克兰则没那么幸运。根源还是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秩序处于一个调整的迷茫期,乌克兰成了试错与调整的成本,这是乌克兰的不幸。但是它处于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若国内政治不稳定,只能变成牺牲品。

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秩序也在不断变化,1991年到2001年是美国一超独霸的十年,中国尚未崛起、日本陷入衰退、俄罗斯自顾不暇、欧盟还在孕育之中,这样,美国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角色。虽然各国都心有不满,批判美国的霸权主义,但是世界秩序的重心在美国。2001年美国之后美国全面陷入中东的两场战争,对美国的软硬实力都是不小的打击,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和平主义总统"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衰落论已经成为风尚,而奥巴马的确在战略收缩,尤其是中东地区。奥巴马在修复美国的形象的同时,也打击了美国的信誉,美国对盟友成多的可信度手到质疑,因此需要进行"再保障",在东亚地区尤为明显。

2014年的世界格局像100年前的欧洲,正在走向一个没有超级大国的时代,当时的英国正在失掉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一战的进程也证明英国的确不再是一流强国。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是不是就能共享和平?未必。中等强国的崛起,意味着世界格局要重新调整,敌友阵营要重新划分,而同盟的固化反而会让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一战前的欧洲就是这样,现在欧洲人已经从一战中获得了足够的教训了,但是欧盟能否规制乌克兰危机,还是一个问号。如果与美国联手制裁俄罗斯,那不是又进一步明晰了世界的敌友界线?

一战前的德国、英国都不想爆发战争,但是现在对那段历史的解读都是英德矛盾让战争变得无可避免,历史并非如此简单。德国没有掌控自己的小弟奥匈帝国,而英国也最后时刻放弃了中立立场,战争就在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和俄罗斯这样的弱小国家决斗中爆发了。比对一战,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各方多少有些百年前的影子,乌克兰内战双方像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而俄美则是背后的大国,欧盟游移不定,像英国。

欧盟如果从一战学到了足够的智慧就需要居间平衡,但对欧盟而言,这个外交任务(连统一的外交政策都没有)太沉重了。

一直督促欧盟加紧对俄制裁的美国则将当下的情势比如二战前夕,将吞并克里米亚比作兼并苏台德区,对俄罗斯的绥靖只能进一步刺激普京的扩张野心。不可否认,普京的确有雄心壮志恢复俄罗斯的历史荣光,但是大马拉破车,俄罗斯的实力并不足以支撑普京的野心。另外,与当时的德国相比,俄罗斯的实力实在下行通道,将普京类比希特勒,不过是耸人听闻的噱头而已。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是大国政治规则失败的"范例",也是危机管控失败的后果。战争已经不再被大国是为改变格局的手段,但乌克兰内战的恶化是个不好的信号,应该引起各大国的警觉。现在各大国都没有进行大战的准备,而地区冷战的端倪却显现几分可能。

冷战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博弈,也是意识形态与经济体系的隔绝与对立。在欧洲,冷战的一个核心象征就是柏林以及德国的分裂。乌克兰的分裂状态正在固化,虽然基辅政府拒绝与反对派武装进行谈判,但是要实现乌克兰的和平或者统一就需要承认反政府武装在谈判中拥有一席之地。西德政府直到勃兰特的时候才承认德国分裂这一事实。若乌克兰坚持亲欧美的政策,那普京就不可能抛弃反政府武装,内战与分裂就会持续。

金融和能源制裁是欧美的杀手锏,但是欧洲现在在俄罗斯的利益比较多且多元化,法国总统奥朗德一边警告普京,一边又向俄罗斯交付"西北风'两栖攻击舰,因为法国不想违约而付出巨额赔偿金。在伦敦金融城的俄罗斯富豪已经被披露出来,卡梅伦还在警告俄罗斯不准进入欧美市场,他能把金融城的俄国富豪赶走吗?如果安全形势继续恶化,也不排除欧美联手的可能性,安全高于经济利益,这也是国际关系的原则。

在一个美元本位的世界,美国的金融制裁是低成本的"核弹",但是这个体系正在出现变数,金砖国家集团的机制化为俄罗斯提供了另外的选择,当然它也会更加支持金砖国家更紧密的合作。金砖版的开放银行和IMF若变成世界市场的分割的话,那对中国来说可能是个起那所未有的挑战。美俄新冷战对中国有短期的利好,但是长期是个灾难,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美国的市场、技术和资金(尤其是金融市场),而中国的地缘安全需要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

MH17以及乌克兰危机既证明了大国政治规则的无力,也透露出世界动荡的信息。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