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的“诚”与”信”」正文
关于儒家文化的诚信问题,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为我们解答过,面对如今浮躁、碰瓷多的社会现状,对于诚信的问题,我们需要"坚持"。关于"诚信",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断给以我们借鉴。
例如,子贡问政,孔子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提出一个假设的问题:"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孔子用论语的回答是:"去兵。"子贡再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的结论是:"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再如,孔子明确地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所说的"信"是"信任"的意思,主张以信任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或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没有这个基础,人们就无法结成社会群体,因而比军事("兵")和经济("食")都重要。 孔子只谈到"信",还没有谈到"诚"。孟子把孔子提出的"信",提升到终极价值目标的高度,提出"诚"的观念。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庸》对这句话作了展开的论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则散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孟学派把诚视为人生终极价值目标,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视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思孟学派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其实,这个"一"就是"诚"。"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人合诚",可见,他们是多么看重这个"诚"字!
孔子图
宋明理学家完成了对"诚"的本体论证明。程颐说:"诚者,实理也。"(《河南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程朱理学把天理说成是"诚"的本体论依据。王阳明说:"良知之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传习录》中)他用"良知之人心"对"诚"做出本体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