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语》:解读六则」正文
论语一直陪伴我们,不过对于论语的解读,大家真的懂孔子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读论语,并对其中的六则进行一个探讨。
解读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作为《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历来为注家所重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云:"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唯言"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似于义未安。日常生活中,匹夫匹妇乃至蒙童,皆可言人不我知,何待"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
沿着钱先生的思路,窃以为此三语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夫子自道,二是对弟子而言。"学而时习之",既是孔子自己的学习过程,也是他对弟子的训练过程。"有朋自远方来",对孔子而言是弟子自远方来,对弟子而言为同门自远方来。旧注说"同门曰朋",这里有同门和弟子二义。"人不知而不愠",一是孔子谓其自身修养已经达到较高境界,二是对弟子修行效果的期盼。因此,此章实为孔子的教育方针,而成为君子,乃孔子的教育目标。
文中三个"不亦"也值得玩味,有退而求其次之意。可以想见,此章当为孔子政治事业受阻,壮志难酬,晚年悲愤归鲁而专注于文化教育事业时所发,难掩自我安慰的悲伤。
另外,本章被编排在《论语》之首,也与孔子思想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笔者曾提出,孔子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年以"礼"为核心的教化思想、中年以"仁"为核心的内省思想和晚年以"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思想。在《论语》中,"学"的主要内容是礼,所以以"学而时习之"居首,暗示着孔子思想始于学礼。至于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编排在《论语》末章,则意味着孔子思想以形上学为归结。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
解读论语六则:"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历来争议很大,学者多断为两句。我们认为,以断为一句为宜,旨在强调交友要以忠信为主,就是说,交友首先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忠信之人,然后再看他是否有其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曰,如果人人都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那么胜于己者亦不与自己交友矣,这样一来,岂不是大家都无友可交?这种理解当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周围的人,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反之,自己也总有胜于别人,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因此,大家都可以互相成为朋友。只有那些顽劣不化,一无是处之人,才不值得我们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