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发:理想的大学」正文
诸位晚上好,我的主业是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业余爱好是研究高等教育。并且写了一部书稿《不敢做学者:宋德发教学随笔》,里面很集中地传达了我近几年对高等教育的所观和所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本书是不会出版的,如果出版了,那肯定是出了意外)。由于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学的训练,故今晚我也不准备很理论地谈大学精神,只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日常的体察,很感性地说说我心中理想的大学是怎样的。
第一、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而不是政客。诸位知道,中国的大学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如中世纪的欧洲。比如领导体制,中世纪有两种,一种以波罗尼亚大学为代表,叫做“学生大学”――学生可以随时叫校长下岗;一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叫做“先生大学”――老师随时可以叫校长滚蛋。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叫做“校长大学”或者“书记大学”――校长和书记随时可以叫学生和老师活得难受。由于他们是由政府部门任命的,因此懂不懂教育是次要的,懂不懂上级领导的心思是主要的。也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很尊重老师和学生的需要和情感。有一个中国留学生给美国的校长写了封信,表达对学校的一些建议,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校长在最短的时间,用最长的篇幅,给他回了信:道歉并且弥补,署名还是:您最忠实的仆人某某某。泪水立刻模糊了这位中国留学生的双眼。诸位想想为什么?你给中国的大学校长写封信看看?除非你写的是表扬信。无怪乎外国人说:“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第二、大学教师应该具有三种素质:爱心、专业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我想特别讲一讲第三种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我更愿意称之为“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一点是目前很多大学教师所缺乏的,包括我自己。以至于有些学生写道:“助教,助教,助人睡觉;讲师,讲师,就像僵尸;教授,教授,教人难受。”更有学生绝望地喊出了:“大学教师,你为什么还不下岗?!”乃至于人家外国人又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
第三、大学老师热爱学问而不是官场。儒家文化的起点是修身,终点是做官。受此影响,当代大学教师也是信奉“学而优则仕”的信念,要么做官,要么想做官。问题是,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而优”,就做官和想着做官了。今年,我有两位好朋友,刚评副教授不久,可以说,学术研究刚刚起步,但都去做副处了。副处,说得好听点,是副处,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打杂的。为什么那么多博士、副教授对一个小小的副处趋之若鹜呢?假如有一天,有一个正处的位置在哪里,校长跪求老师去做――我求求你来了,教授却说,正忙着,没空,那中国大学就能杀进世界一流了。
第四、一个藏书丰富、功能齐备的图书馆。我想看什么中文书、外文书,基本可以快速地借得到,而不是想借什么书,它就没有什么书。我发现,图书馆的层次其实就代表着大学的层次,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是最齐备的,所以北京大学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四川大学图书馆的设施比湘大好,所以四川大学就比湘大高一个层次。当然,湘大图书馆也是不错的,所以湘大也是可以的。至少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正如我的妈妈在我的心目中是中国最好的女人一样。
第五、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毅力、有良心。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然后制定一个详实的四年计划,一步一步去实行它。可以追求友谊,但不要把太多的经历投入到交际上去,过于世故,简直就是一个校园政客(我记得有一次我问班上一个学生为什么缺课,他的理由很充分――学生会最近很忙,走不开――我怎么感觉是温家宝在跟我说话呢),只要待人真诚就可以了――俞敏洪说他读大学时天天为同学打开水,后来创业时受到同学的鼎力资助;可以谈恋爱,可以拿把吉他到女生宿舍下面去谈,哪怕她扔下的是开水瓶,可以为女生拿包包,哪怕她已经有了男朋友,让你拿包包,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男朋友多休息一会儿,但不要把太多的时光用来提前过家庭生活――比如很多同学大一的时候就和女朋友租一套房子,过着神仙眷女的小日子,这场场景让你那操劳的父母看到了,不知道是高兴呢还是心如刀割?总之,以学习为主业,多泡图书馆少泡妞,这应该是大学生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如果大学生活过得像天堂,毕业以后有可能坠入地狱;如果大学生活过得像“地狱”,那么毕业以后,升入天堂的可能性会大很多。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当然能够做到蔡元培说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那更是另一种境界了。
第六、有完善的体育文化。我住北青楼的时候,楼下便是篮球场。但经常有一些同学在哪里踢足球。我在阳台上看着他们对着篮球架的支柱很认真射门,眼中不由闪烁着泪光。如果学校的足球场再多一点更多好啊!有时候,我打篮球的时候,看到很多学生因为争球场,像古惑仔一样火拼,就不由得心绞痛。如果学校的篮球场再多一点该多好啊!古希腊人有一个观念值得我们学习: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无法承载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我在此热烈呼吁大家:不要宅在网络上和寝室里,到球场上尽情挥洒充满青春香气的臭汗吧!
第七、有健全的饮食文化。我希望下面所说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但不幸的是,它们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北苑食堂马上就要开午饭了,一位师傅从操作间端来一盆菜。
另一位卖菜的师傅就问:“你这盆是土豆炖什么?”
答曰:“土豆炖牛肉。”
“牛肉好像不是这样的呀?你这是牛下水吧。”
“只要是牛身上的就是牛肉!”
于是这位卖菜的师傅给菜标上了3.5元的价格,高声叫卖“土豆炖牛肉”。
这叫把祖国的未来当猪养。
第八、心灵自由和观念多元。当然自由不是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老师需要学术自由、思想独立,学生也应该一样,他们需要有人引导,但不需要婆婆妈妈式的教训:你要爱国啊,你要爱党啊,你要爱人民啊,你要爱三个代表啊。学生和恋人在一起浪漫地约会,不要突然冲出一群保安、警察、辅导员什么的,把他们捉走,然后交代刚才在做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用专家们的话说,学校不要剥夺学生们的亲热权。当然,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浪漫得有些过头了,乃至在课堂上可以旁若无人地大秀恩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会一脚把他们踹出去的。大学还需要多元化,不要强行地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师生。温家宝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第九、有一个充满青春、浪漫气息和热文气息的自然环境。校园不要太金碧辉煌,要有自然气息和人文气息,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可惜,我们现在绝大部分大学都在搞圈地运动和硬件建设,却忽略了校园的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到处是水泥钢筋,上个世纪80年代的荒草、青砖、古楼、夕阳下的牛群早已经成为永恒的记忆。当然,客观地说,湘大是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在我的心目中,“之一”二字要去掉),简直是“美丽得一塌糊涂”,湘大的校门是中国花钱最少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校门。
第十点、我希望学校的管理部门能听到: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希望我们老师和学生去各个部门办事时,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而不是一张张苦瓜脸,像我们欠了他们钱式的,我们听到的是“您好,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您先坐一会,喝点水”而不是“干什么呢,东看西看的?!”“先等着,才十点半,还没有上班呢!”
一般而言,但我们言及“理想”二字时,意味着现实已经出问题了,而且是出大问题了。就像一位美国教育家认为“红色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其实很多中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以至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只存在于两种地方:一是“过去”――如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当校长时的北京大学,梅贻琦当校长时的清华大学,罗家伦当校长时的中央大学,竺可桢当校长时的浙江大学,二是“国外”――德国的大学、美国的大学、英国的大学等等。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我们对“现在的”和“中国的”大学的无限企盼。
诸位知道,批判远比建设容易,诅咒黑暗远比点亮一只蜡烛轻松。所以,我们可以在语言上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但绝不可以在行动上悲观绝望――那对你自己、你父母和你深爱的中国都没有任何好处。要知道,中国的大学只要有四类人的存在和努力――今晚来听讲座的、想来听今晚讲座、今晚做讲座的、想在今晚做讲座的诸位,就一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