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师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所表现的书法理论观念

作者:文师华发布日期:2015-11-28

「文师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所表现的书法理论观念」正文

【内容提要】 《集古录跋尾》真实记录了欧阳修的书法理论观念。他对书法的审美和传播思想文化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格调和人品作为品评书法的重要标准;他推崇唐代书法,为宋代书风不振而忧虑;他认为学习书法无固定法则,不赞成以学书为职业,主张多阅古人法帖,在学古的基础上创新,指出书家创作时“矜持与不用意”两种心态对书法作品优劣有直接影响;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书法鉴赏的难处和差异性。

【关 键 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书法作用/品评标准/创作心态/书法鉴赏

引言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绪论》说:“五代以前,无专治金石学者……有宋一代,始有专治此学者,欧阳修《集古录》为金石有专书之始。自是以后,吕大临、薛尚功、黄伯思、赵明诚、洪适辈,各有著述,蔚为专家。”①可见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集古录》是目前所存金石碑帖着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

据欧阳修《与蔡君谟求书集古录序书》、《六一居士传》载,从北宋庆历五年(1045)到嘉佑七年(1062),欧阳修先后历时十八年“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②而成《集古录》。

关于《集古录》拓片的来源,《集古录跋尾》卷一《古敦铭》载:

嘉佑中,原父以翰林侍读学士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模其铭文以见遗。此敦,原父得其盖于扶风而有此铭。③

刘原父即刘敞,精通金石考古,他的金石考证成果赖欧公《集古录》而得以保存下来。当时给欧公提供金石拓片的还有向传师、施昌言、李建中。而经常与欧公探讨书法的是大书法家蔡襄。《集古录跋尾》卷一附蔡襄《韩城鼎铭》题跋云:“尝观石鼓文,爱其古质物象形执,有遗思焉。及得原甫鼎器铭,又知古之篆字,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惟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④原甫即刘敞。此则乃蔡襄评《韩城鼎铭》之语,表示爱石鼓文“古质物象形执,有遗思焉”。又从刘敞提供的鼎器铭中了解到古代篆字的特征。

欧阳修收集三代以来金石遗文,引起了同僚们的浓厚兴趣,《集古录跋尾》卷十“附录”载:“翰林学士吴奎、知制诰刘敞、祠部郎中集贤校理江休复、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祖无择、屯田员外郎编修《唐书》梅尧臣,嘉佑四年四月六日,于编修院同观,范镇景仁后至。”⑤

嘉佑八年(1063)七月二十四日,欧阳修撰成《集古录目序》。此序表达的意思有三:其一、收藏须有主客观条件:“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有力而不好,好之而无力,虽近且易,有不能致之。”“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主观上酷爱,客观上有财力,“则无不至”。其二、欧阳修的爱好在于收藏自古以来的金石书法:“予性颛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贪者,皆无欲于其间,故得一其所好于斯,好之已笃,则力虽未足,犹能致之。故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岛,名山大泽,穷崖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以为《集古录》。”其三、编撰《金石录》的目的,一是消遣:“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二是研究金石内容,以金石补正历史:“乃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⑥欧阳修所说的“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就是在编纂《集古录》过程中,陆陆续续写成的《集古录跋尾》,共十卷四百余则。《集古录》已经失传,《集古录跋尾》十卷收在《欧阳修全集》中。

《集古录》碑帖装帧样式是怎样的呢?据《集古录跋尾》卷十“附录”载:“集古录碑千卷,每卷碑在前,跋在后。衔幅用公名印。其外标以缃纸,束以缥带,题其签曰某碑卷第几,皆公亲迹。至今犹有序者。”⑦

《集古录跋尾》各卷内容:卷一至卷三是先秦两汉金石;卷四是魏晋南北朝金石;卷五是隋代至唐初碑刻,卷六是盛唐碑刻,卷七至卷八是中唐碑刻,卷九是晚唐碑刻,卷十是补遗。

《集古录跋尾》倾注了欧阳修大量的心血,内容涉及到金石文字书法的真伪及其特征、金石文字的史料价值、欧阳修的治学态度、书法观念乃至反对佛道的思想等。本文着重探析《集古录跋尾》所表现的书法理论观念。

一、关于书法的多种作用

《集古录跋尾》中关于书法作用的论述,可分为四个方面:

1.书法可以娱悦心性。

《集古录跋尾》卷五《隋泛爱寺碑》称《隋泛爱寺碑》“字画老劲可喜,秋暑郁然,览之可以忘倦”(《欧阳修全集》,1157页),说明书法具有消遣养性的作用,或曰娱悦心性的功能。卷十《杂法帖六》之四云:“吾有集古录一千,又得此法帖,归老之计足矣。寓心于此,其乐可涯。”⑧同卷《杂法帖六》六云:

老年病目,不能读书,又艰于执笔,惟此与集古录,可以把玩。而不欲屡阅者,留为归颍销日之乐也。盖物维不足,然后其乐无穷。使其力至于劳,则有时而厌尔。然内乐犹有待于外物,则退之所谓着山林与着城郭何异,宜为有道者所笑也。⑨

他把收集的法帖作为晚年消遣娱乐的高雅物品,自言“老年病目,不能读书,又艰于执笔,惟此与集古录,可以把玩。而不欲屡阅者,留为归颍销日之乐也”。

2.书法可使史迹、文章传之不朽。

《集古录跋尾》卷六《唐流杯亭侍宴诗》载:

流杯亭侍宴诗者,唐武后久视元年,幸临汝阳,留宴群臣应制诗也。李峤序,殷仲容书。开元十年,汝水坏亭,碑遂沉废。至贞元中,刺史陆长源以为峤之文、仲容之书,代之宝也,乃复立碑造亭,又自为记,刻其碑阴。武氏乱唐,毒流天下,其遗迹宜为唐人所弃。而长源当时号称贤者,乃独区区于此,何哉?然余今又录之,盖亦以仲容之书为惜,是以君子患乎多爱。⑩

唐武后久视元年(700),武则天幸临汝阳,留宴群臣应制赋诗,刻成《唐流杯亭侍宴诗》。此则跋语认为“武氏乱唐,毒流天下,其遗迹宜为唐人所弃”。但到贞元年间,“刺史陆长源以为峤之文、仲容之书,代之宝也,乃复立碑造亭,又自为记,刻其碑阴”。欧公又将《唐流杯亭侍宴诗》收进《集古录》中,主要是爱惜殷仲容书法,并发出感叹:“君子患乎多爱”。可见,历史人物的事迹、历代文章如果被著名的书法家所书写,可以藉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传之不朽。

3.书法有助于各种思想流传。

《集古录跋尾》卷六《唐郑预注多心经》云:“释氏之书,因字而见录者多矣。”(11)即佛教方面的碑文,因爱其书法精美而收录的很多;在炎热的夏天,赏玩刻有佛家《心经》的碑帖可以使心境宁静,忘掉暑热,可见书法对传播佛教思想的作用。卷七《唐徐浩玄隐塔铭》:

玄隐塔铭,徐浩撰并书。呜呼!物有幸不幸者,视其所托与其所遭如何尔。诗书遭秦,不免煨烬。而浮图老子以托于字画之善,遂见珍藏。余于集录,屡志此言,盖虑后世以余为惑于邪说者也。比见当世知名士,方少壮时,力排异说。及老病畏死,则归心释老,反恨得之者,往往如此也。可胜叹哉!(12)

此则内容有二:其一、“浮图老子以托于字画之善,遂见珍藏”,说明书法成为佛道思想的最好载体,书法的审美价值远远高于其所载的内容。其二、感叹“当世知名士,方少壮时,力排异说。及老病畏死,则归心释老,反恨得之者,往往如此也”。说明佛老思想深入人心,排斥佛老思想并非易事。

《集古录跋尾》卷四《梁智藏法师碑》明确地说:“余于集古录而不忍遽弃者,以其字画粗可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斯可矣。”(13)欧公痛恨佛教扰乱人心,但又不忍心舍弃字画工整秀美的佛门法师的碑铭,表现出对书法的珍惜和赏爱,也表现出客观对待文化遗存的态度。

4.书法有助于金石流传。

《集古录跋尾》卷五《唐吴广碑》:

吴广碑,不著书撰人名氏,而字画精劲可喜。广字闼,唐初与程知节、秦叔宝等俱从太宗征伐,后与杀建成,有功。至高宗时为洪州都督以卒。然《唐书》不见其名氏,惟《会要》列陪葬昭陵人,有洪州刺史吴黑闼,亦不知其名广也。其名字事迹幸见于后世者,以有斯碑也。碑字稍磨灭,世亦罕见,独余集录得之,遂以传者,以其笔划之工也。故余尝为蔡君谟言,书?虽学者之余事,而有助金石之传者,以此也。(14)

此则内容有三:其一、吴广是唐太宗身边的名将,曾任洪州刺史,《唐书》不见其名氏,此碑可补史之不足。其二、《唐吴广碑》得以流传,是因为其笔划工巧。其三、书法虽为余事,“而有助金石之传者”,即碑刻能否流传到后世,关键看碑上的字是否有艺术价值,而不在碑文的内容。

二、品评书法的标准

关于品评书法的标准,《集古录跋尾》主要集中在书法的格调和书家的人品两个方面。

1.格调

格调是指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学养精神,格调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成败。高雅的作品雍容大方,平和简静,或宽博豪放;低俗的作品软熟流滑,矫揉造作,充满庸俗气息。欧阳修品评书法重视格调,推崇不俗之书,而不喜爱笔法柔弱的书法作品。

《集古录跋尾》卷四《后周大象碑》肯定《后周大象碑》“字画不俗”,“怪奇变态”,览之“可以忘倦”。(15)卷五《隋老子庙碑》评隋薛道衡书法“字画近古”,并认为“唐人字皆不俗,亦可佳”。(16)卷九《唐阳武复县记》认为唐衢文章的佳处在于“气格不俗”。(17)同卷《唐溪庙记》载:

溪庙记,张翔撰,高骈书。骈为将,尝立战功,威惠着于蛮蜀,笔研固非其所事。然书虽非工,字亦不俗。盖其明爽豪俊,终异庸人。至其惑妖人吕用之、诸葛殷等,信其左道以冀长年,乃骑木鹤而习凌虚去之势,此至愚下品皆知为可笑,而骈为之惟恐不至者,何哉??盖其贪心已动于内,故邪说可诱于外。内贪外诱,则其何所不为哉?(18)

此则跋语一方面肯定高骈书法“虽非工,字亦不俗”,与其“明爽豪俊,终异庸人”的个性相关;另一方面批判骈被妖人吕用之、诸葛殷等迷惑,想长生不老的行为,认为人心贪必信邪说。

卷十《杂法帖六》之一认为南朝帝王书法虽缺乏豪气,但格调“清婉,若可佳耳”。(19)卷九《唐李藏用碑》指出唐玄度“以书自名于一时,其笔法柔弱,非复前人之体”(20),评价甚低,说明欧公不喜爱“笔法柔弱”的书法作品。

2.人品

人品即人的道德节操,精神品格。在对书家人品的评价上,《集古录跋尾》浓墨重彩地评价颜真卿,为后世树立了人品与书品高度统一的典范。

《集古录跋尾》卷七《唐颜鲁公书残碑》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21)称颂颜真卿的书法表现了高尚的人格,令人敬仰,“虽多而不厌也”。同卷《唐湖州石记》称颂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认为《唐湖州石记》“笔划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也”,颜真卿“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22),体现了欧公重视书家道德节操的书法观点。同卷《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强调颜真卿书风与人品的密切关系:“斯人忠义,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