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李元吉能够在李渊面前公然谈论可能发生政变问题,甚至建议杀掉李世民,说明李渊是倾向于太子一方的。 李渊在东宫,秦府的较量中一贯倾向于李建成,太子与齐王是有所察觉的,自李元吉建议杀李世民而李渊不置可否以后,二人更加摸清了李渊心中的底数,既然兄弟仇杀不可避免,那李建成就开始积极进行政变的准备。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夏季,李建成首先擅自招募二千余人为东宫卫士,分屯东宫的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旧唐书》)又使左虞侯率(《通鉴》记录为“右虞侯率”)可达志赴幽州招募突厥兵三百骑,纳于宫中。(《新唐书》) 为了进行最后的较量,李建成感觉必须首先削弱秦府的实力。李元吉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打算收买李世民的心腹尉迟敬德,又是向他致书,又是赠以金银器物,不料对方不为所动,反而向李世民做了汇报。(《旧唐书》)李元吉收买尉迟敬德失败,遂向李渊进谗言,李渊下诏审讯,几乎把尉迟敬德杀了,幸亏李世民“固谏得释”(《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秦府第二个被打击对象是程知节。李建成在李渊面前对其加以构陷,李渊遂除其康州刺史,达到了削弱秦府军力的目的。 李建成,李元吉还同时力图打击秦府的谋士,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从大的方面讲,这场政变的发动者是李世民,因为如果他不谋取皇位,天下本无事,但从玄武门之变前夕的较量看,李建成,李元吉有李渊做靠山,在战役方面采取主动,首先动手打击秦府势力。鉴于时机紧迫,形势逼人,所以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迫不及待,劝李世民动手诛杀李世民与李元吉。 六月四日,李世民事先部署,令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张公谨等人率兵预伏于玄武门内,乘李建成,李元吉朝参的机会杀害二人。这天早上兄弟俩行至临湖殿,感觉情况异常,立即打算回去。李世民从后面呼唤二人,李元吉回头张弓即射,但三次都没有把弓拉满,所发的箭达不到射程,这时李世民已经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等射杀李元吉。东宫将领率东宫,齐府精兵趋玄武门,张公谨闭门拒之,无法进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宫宿卫,迫使李渊颁布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命令,尉迟敬德向酣战的双方军队宣布以后,“众然后定”。然后裴矩到东宫晓谕后,“诸将摔皆罢散”(《通鉴》) 接着,李建成诸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等五人,李元吉诸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等五人都被杀害。李世民大杀诸侄,可谓心狠手辣,清人赵翼对此说:“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可见当时李世民威势不可一世。政治斗争是无情的,在历史上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骨肉之情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李世民此举亦可理解,也无可厚非。 至此,李世民取得政变的胜利。 三、成者王侯败者寇 李世民做了两个月左右的太子,于当年八月正式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是年他三十岁。次年正月,改元贞观。李渊从此退为太上皇,九年以后,郁郁而崩。 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的交替必然伴随着人事上的改组。李世民即位后立即开始了排斥异己的工作,以消除政治上的隐患。把前官员中,不是自己心腹的,和李建成,李元吉关系密切的,或者找理由杀害,或者找理由罢官。一方面清洗政敌,一方面抓紧组织自己的政权班子。武德九年七月,任命了一大批官员,均是以前秦王府的心腹。 在这次手足相残的政变中,本来处于劣势的李世民为什么会取得最终胜利呢? 首先,李世民在秦王府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投入政变中,故而易于取胜。 象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那样忠心耿耿的谋士,象尉迟敬德,段志玄那样不为重金所动的猛将,象程知节那样违抗帝命不离秦王府的心腹,团集在李世民周围殊死而斗,必然大大增强了战斗力。秦王府的机密从未外泄东宫,就有利的说明这点。与此相反,虽然李建成手下也有魏征等杰出的谋臣,但文臣武将的认输是无法与秦王府相比的。 其次,李世民能够控制玄武门的兵力,是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世民事前安排自己心腹常何为屯守玄武门之职,为政变预先做了兵力上的准备,是预先布置在玄武门的一个关键的棋子。此外,驻守玄武门的人还有一些也是李世民预先已经收买的心腹。只是史臣对这些阴谋活动故意隐晦而已。政变前李世民已经完全掌握了驻守玄武门的将士。就兵力对比而言,东宫,齐府的兵力加在一起,是占了优势。所以政变前,高士廉竟“释系囚,授以兵甲”,打算补充秦王府兵力。(《旧唐书》)但玄武门始终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是最终取胜的关键。 李世民取得最后胜利,还与他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有关。六月四日,李世民预先伏兵,首先发难,李建成,李元吉没有准备,事出仓促,因而兵败被杀。再加上李世民挟持李渊下敕,对涣散敌军起了明显的作用。 其他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www.gushiji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