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良 辛呈凤:以本土化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国际化」正文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一个“北美长期占主导、欧洲后来融入、亚洲正在突围”的时空模式。相比于北美的个体心理学、欧洲的群体心理学特色,亚洲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为特色,以本土心理学为依托,从而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研究视角。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人口和文化诸方面占据优势的中国将起到重要作用。从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现状来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三十年来的社会变迁,也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无需质疑,中国社会心理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理应在这种挑战和机遇面前迎头赶上,走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西方主流进行对话的社会心理学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21世纪的今天,本土化与国际化齐头并进是时代赋予中国社会心理学者的使命。我们不能盲目地追随西方的研究,也不能抛开西方的研究而只专注于自己的问题,而应在国际化的同时进行本土化。国际化(虚心学习西方)是本土化的前提,本土化是真正国际化 (以自己的方式为全球社会心理学作贡献)的保证,要以本土化带动国际化。因此,本土化与国际化困局的最终解决,不是二选一,也不是排一个优先顺序,而是直面挑战,两者结合。
第二,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研究,融理论与应用于一体。面向社会现实进行研究就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在研究中国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要站在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视角上,注意现实问题发生的传统与现代相冲突的背景和含义。例如,有研究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群己关系以“关系”为主,与西方文化下群己关系以“分类”为主不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人“我们”概念的形成很可能是传统的“关系化”和现代的“类别化”相互交织的过程。不难发现,群己关系的课题,一方面关涉诸如群体事件、民族和谐、社会阶层冲突等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联系着“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这一北美和欧洲社会心理学发生分歧的关键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耕,是解决“重理论还是重应用”问题的良好途径。
第三,立足跨文化比较,着力建构核心理论。核心理论的建构对于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功,功不可没。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在关注自己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也要着意建构自己的核心理论,即超越于个别研究的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在跨文化比较基础上,对全球性问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思想和视角,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建构核心理论的英明之选,也是亚洲社会心理学以文化心理研究向主流突围形势下的有效途径。例如,Leung(梁觉)等关于社会通则的研究和理论,以及Cheung(张妙清)等关于中国人人格的研究,都是在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寻找华人心理与西方人心理的共性和差异,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华人心理维度发展成具有文化普适性的内容,最终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现一起,构成一种更全面的对人类某方面心理进行解释的整合理论。可见,立足跨文化比较建构理论,是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也可能是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耕的最终成果。例如,欧洲的社会认同理论,由于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今已发展成能够启发和引导一系列新理论的元理论。遗憾的是,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理论,在我国还很少。
第四,重视学科建设,建立学术共同体。从组织的形式来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正是担此责任的主体,应该在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这是解决中国社会心理学“边缘化”的组织和体制保障。首先,在教材建设上,在体现西方社会心理学最新进展的同时,着力于激发中国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最新方法来研究中国本土社会问题的兴趣。因此,在介绍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成果时,应把重点放在其研究方法上,放在他们的研究如何反映了他们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放在揭示其研究视角和结论所具有的文化偏差上。其次,在学科建设上,应该给社会心理学至少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位置,以及独立的硕士及博士学位点设置,定期的社会心理学学术交流及培训体系的建立,以及有影响的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学术期刊的创立。如此,才能逐渐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学术共同体,并不断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培养出大批人才。
第五,加强平等式甚或主导式的国际合作。首先,我们要在合作中对研究问题有更多的实质性贡献,而不仅是本土资料的收集者;其次,我们要在问题提出之前,就建立平等式的合作关系,然后共同去发展研究问题;再次,我们要把自己已有研究成果或率先提出的研究问题,拿到国际平台去寻求扩展和合作,在合作中增加对研究的主导性。除了研究问题本身的合作,我们还要加强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组织上的合作,推动学术成果和学术人才的国际化。所有这些合作的切入点和重点,在于以本土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为突破口,寻求与亚洲和全球华人社会心理学家的合作,以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简言之,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真正地坚持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和以中国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只不过,这个本土化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化,虽研究本土现象,但具有全球意义,本土化的最终是国际化;同时,以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以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中国问题解决好了,必将能为世界提供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