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芸生:《诗经》古词在内蒙古西部方言里的孑遗」正文
方言中的古词是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的活化石。调查研究方言古词,对于认识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揭示古代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方言的分化演变情况,以及利用它们为诠释古书提供佐证,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语方言(以下简称“西部方言”)属于晋语系统〔1〕。晋语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周祖谟先生指出, 春秋时代的官话“雅言”,是以晋语为主的。秦汉时普通语则是晋语和秦语相互交融的产物〔2〕。
西部方言直接继承了古代的晋语和秦语,词汇中沉积了大量的古词。这些古词,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书面语里已经死亡或濒临死亡,但在西部方言里却流行不衰,颇有生命力。
本文将西部方言中的一些词与《诗经》中的古词相对照,不是为探究词源,也未析其语法功能,只是想说明这些方言词是“于古有征”渊源流长的。文中古词出现的顺序是,先列单音词,后列复音词,然后再以字头笔画为序。注音以呼和浩特方音为准,采用国际音标。为便于排版印刷,未标调类和调值。上古音根据郭锡良先生编的《汉字古音手册》〔3〕标出拟音及其声母和韵部。
第一人称代词,我。李景泉《内蒙古清水河县方言本字考》:“~,我的意思:~吃了(我吃了)│~来了(我来了)〔4〕。
《邶风•匏有苦叶》四章:“招招舟子,人涉~否,人涉~否,~须我友。”毛亨《毛诗故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我也。”《尔雅•释诂下》:“~,……我也。”郭璞疏:“~犹 也,语之转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下简称《通释》):“~者, 之假借。”
《大雅•生民》八章:“~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传》:“~,我也。”朱熹《诗集传》:“~,我也。”
按: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把“我”说成“~”的,并不限于清水河县。笔者曾在土默特地区长期生活过,在那里也有不少老年人把“我”说成“~”。
氐[ti]
上古拟音为[tiei],属端母脂部。
不单用。“根~”,指人的血缘遗传关系:那后生长相不赖,就是根~不好。(意思是:那小伙子虽长得不错,可是有遗传性疾病。)
《小雅•节南山》三章:“尹氏大师,维周之~。”《毛传》:“~,本。”《通释》:“《说文》:‘柢,木根也。~,至也,本也。从氏,下著一。一,地也。’木必有根而本始建。”孚[fu]
星名。西方白虎七宿的末宿,即猎户星的七颗亮星。民谚:~正了割田,辰正了拜年│《爬山歌选•我没老婆你没有汉》:“月亮落了~上来,没老婆的哥哥背窗台。”(原注:~,即参星。背窗台,本来的意思是听洞房,此处形容光棍孤独地站在窗下,象听洞房的人一样孤寂。)〔5〕
《召南•小星》二章:“ 彼小星,维~与昴。”《诗集传》:“~、昴,西方二宿之名。”
[mi]
上古拟音为[mǐei],属明母脂部。
往深处插或塞:把橛子再~深些│再~进一圪截。
《商颂•殷武》一章:“~入其阻,裒荆之旅。”《毛传》:“~,深。”《集韵》平声齐韵:“~,深入也。”泮[P‘ε]
上古拟音为[p‘uan],属滂母元部。
水的边涯:河~│岸~│黄河~~。
《卫风•氓》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毛传》:“~,陂也。”《郑笺》:“~,读为畔。畔,涯也。”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毛本古文,故畔作泮。《笺》读畔,从今文也。”
俩人或多人共同在一起。《武川县志•武川方言常用词语表》:“~锅,指没有亲缘关系者共同生活。”〔6〕《爬山歌选•哥要挎妹妹要走》:“甚会儿盼得由了我,定和哥哥~两天锅。”(原注:~两天锅,即合伙吃两天饭的意思。)赵如峰《方言土语注释》:“~伙伙,合伙。”〔7〕
《鲁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