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

作者:发布日期:2015-12-17

「周宪: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正文

【内容提要】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两种范式在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所冲突,因此形成了对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现代范式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之上,强调普适价值和理性原则,彰显文学的语言审美功能;而后现代范式则更偏向差异性的价值观,更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两种范式相互纠缠抵牾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不和谐音。反思这一范式的冲突,如何超越现代/后现代的对立,探寻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路向,乃是当下理论界需要思考的难题。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key paradigms i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One is called modern literary paradigm, another postmodern one. Obviously, there were and are a series of debates on literature and its values among the two paradigms. While modern paradigm 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emphasizes the universal values and aesthetic function in literature, postmodern one concentrates on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literatur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key issue is how to go beyond the opposition of the two paradigms and to reestablish a new paradigm for literary theory in the future.

【关 键 词】文学理论/现代范式/后现代范式/范式转换

20世纪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生产成果丰硕的世纪。

迄今为止,人们发明了很多的说法来描述这个世纪。诸多表述中,也许波兰尼说法最为传神,一个the great transformation(大转型)的世纪。尽管波兰尼的这个说法是描述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文化的变革,但用来描述20世纪似乎更贴切。①“大转型”几乎发生在任何一个领域。从核武器到登月飞船,从信息社会到风险社会,我们既是这个转型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同时也是它的反思者和旁观者。用马克思的形象描述来说明很是贴切,“一切古老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②纷至沓来的各种新知识、新概念、新思想和新学派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在20世纪众多知识生产领域中,文学理论毫无疑问是一个“大转型”的典范。作为这个世纪最为活跃、最丰产的知识领域,它一方面创造出了数量空前的理论和观念,另一方面其知识形态本身也经历“大转型”。在20世纪这个舞台,各种文学理论走马灯似地登场和收场,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戏剧。当这个百年大戏落幕角儿们离去时,作为观众,我们则免不了开始思索和回味,这些戏在哪些地方打动我们?哪些场景让人震惊?它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值得记忆的精神遗产呢?

现代范式的建构与解构

在20世纪思想纷争和知识创新中,文学理论无疑扮演了“思想旗手”的角色。对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观念、知识和问题,有不少是在文学理论中率先被提出来的,经过广泛讨论影响到其他知识领域。从审美观念到语言学和符号学,从身份认同到全球化文化,从颠覆经典到意识形态争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等等,诸多的开风气之先的观念和问题,萌发于文学理论并结出累累硕果。文学理论像是一个穿越边界的不安分者,不断地突破自身的边界越入其他知识领域,从文化研究到社会理论,从艺术史到哲学,从教育学到心理学等,文学理论的观念生产和方法论创新对很多领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说,许多文学理论的问题超越了文学而触及到社会文化层面。

百年文学理论的突进,始终伴随着现代性的主旋律。虽说文学理论古已有之,但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文学理论,却是19世纪下半叶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它与19世纪下半叶现代大学体制和文学体制的建构有密切关联。③如果我们从世纪百年的长时段来考量,按照目前学界比较通行的说法,可以把文学理论的流变区分为现代和后现代两个阶段;或者采用另一种说法,区分为盛期现代性和晚期现代性阶段。两者之间的时间分界出现在1960年代。当然,任何分期都会引起争议,所以紧接着必须说明两点。其一,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代文学理论的消失,知识的发展从来是积累性的,两种理论在1960年以后处于相互纠缠的复杂状态;其二,由于两种理论或观念同时并存,这就引发了剑拔弩张的争议论辩,双方相互批判的硝烟一直弥漫在文学理论界。这一论争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它不但是对文学实践现代向后现代嬗变的一种理论回应,同时也反映出文学理论界本身不同范式之间的争议。

至此,我们触及了两组相关概念:一组是时间分期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另一组是文学理论及其范式。

关于现代性,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霍尔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展开互动的过程。政治层面出现了现代主权与合法化的民族国家,经济层面出现了货币化的交换经济,社会层面则是劳动和性别的动态社会分工,而文化层面形成了以个人化和理性冲动的世俗文化。④吉登斯则把现代性简洁地界定为17世纪以来源于西方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⑤维尔默的界说则侧重于认知层面,他认为现代性就是一个具有“认知、审美和伦理”意义的新视域,⑥透过这些新视域,现代主体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开辟了新世界。其实,社会变化必然导致观念转型,反之亦然,观念的转型必然推动了社会变迁,两者之间是一种主客观互动关系。福柯关于现代性的解释更精辟,他提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⑦

我认为,这一方式基本特征体现为启蒙精神及其基本观念。作为现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从根本上完成了现代性的观念和价值的建构。汉密尔顿把启蒙精神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1)理性――理性和合理性是建构知识的基本方式,它以经验和实验来加以调整;

2)经验主义――有关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思想和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的事实、事物和人类基础之上的,这些都是通过感官来理解的;

3)科学――基于实验方法的科学知识之观念;

4)普遍主义――理性和科学可以运用于任何情境,其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5)进步――人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状况可以通过运用科学和理性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其结果是实现不断增长的快乐和幸福;

6)个人主义――个体是一切认识和行动的出发点,社会是更多个体思想和行动的总和;

7)宽容――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尽管存在着宗教和道德信念的差异,因此其他种族文明的信仰并不比欧洲基督教落后;

8)自由――抵制对如下活动所施加的封建的和传统的限制,即信仰、贸易、交往、社会关系、性以及财产所有;

9)人性的一致性――人性的基本特征在任何地方总是一样的;

10)世俗主义――反对传统宗教权威,强调摆脱宗教正统的世俗知识。⑧

历史地看,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现代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建构,都深刻地受制于这些观念。

其实,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家族,至少有四个概念错综纠结,即现代性、现代、现代化和现代主义等。⑨简单地说,现代是指一个历史分期概念,它与传统相对应;现代化则是指广泛的社会过程,从工业革命到市场经济,从现代民族国家到各种分工等,也就是霍尔所描述的四个方面的互动过程;而现代主义的含义则更为具体,它确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发生在西方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几个家族相似的概念中,现代性是核心,因为它凝聚了现代时期、社会现代化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基本特征。如果我们更加辩证地来看现代性这个概念,不妨将它既视为一个具有历史分期性的概念,即与传统性相对;同时,我们又把它看做是一种彰显现代特点的“思考和感觉方式”。这样,作为历史分期概念的现代性,便与作为思考方式的现代性关联起来了。现代性概念既是指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又指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并有力影响了这一进程的“思考和感觉方式”,更具体地说,它反映为启蒙精神的十大观念。同理,假如我们以这样的观念来看后现代性,那么,后现代性一方面是指西方60年以来社会文化变迁的特定历史时期,同时也指一种有别于现代性的另类“思考和感觉方式”。与现代性的家族概念相仿,后现代性也和一系列的相关概念错综纠结,诸如后现代、后现代主义等。

作为一种“思考和感觉方式”,后现代性哪些方面有别于现代性呢?关于后现代性的特征,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描述和解说,在我看来,伊格尔顿的界说言简意赅。他坚信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就是避开绝对价值、总体性和宏大理论,所以它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它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一言以蔽之,后现代倡导一种对总体性的政治信条和权力进行批判。⑩从某种程度上说,后现代性在就是对现代性的质疑或反叛,或者说就是对启蒙精神的十大观念的质疑甚至颠覆。利奥塔通过对科学知识转型的分析,指出了后现代就是从启蒙运动那些包罗万象的宏大叙事,向不可通约的小叙事的转变。(11)威尔什则认为,后现代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就是,一切围绕着一个太阳旋转的古老模式已经不再有效,即使是真理、整一、人性、理性,也是多元的。(12)卡弘则把后现代思想的核心概括为五个方面,那就是对在场概念的批判,否定本原概念,拒斥统一性,拒绝任何先验标准,参照他性来思考等。(13)在我看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最关键的差别就在于,现代性追求一种统一性和确定性的宏大叙事,比如汉密尔顿所总结的启蒙精神十大观念,就是追求普遍有效的典型宏大叙事。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则反其道而行之,它有力地撼动了这些宏大叙事的普遍有效性,更加关注小叙事或地方性叙事的差异性,更关注各种形式的不确定性。

接下来,我们从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和后现代概念入手,转向对两者截然不同的“思考和感觉方式”的解析,这一分析就涉及第二组概念――理论和范式。我们知道,理论是一个用途广泛的术语,它泛指我们对任何事物或现象抽象的或思辨的分析和阐释。但是,理论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涵义,它既可以是指与实践行为相对应的思考解析,也可以是指特定领域内由命题、概念和论证所构成的知识话语;它既可以描述一个特定的思想流派的分析路径,诸如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也可以是总体上作为人文学科知识形态的系统概念。今天,如何进行理论生产显然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以至于“做理论”这个概念流行起来。伊瑟尔在其《如何做理论》(How to Do Theory)一书中写道: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