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市场化媒体的兴衰也攸关国家利益

作者:发布日期:2009-09-09

「笑蜀:市场化媒体的兴衰也攸关国家利益」正文

把媒体分成市场化媒体和官方媒体,这也是明显的中国特色。市场化媒体因为有读者的压力,有市场需求的导向,所以在新闻上更专业,在社会上更有信用。

官方媒体则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束缚,不可能尊重传播规律,所以受众不广,这差不多已经是常识。以至于一些新派官员想借助媒体为自己做政治营销,也往往不找官方媒体,而是通过私人关系请市场化媒体出马。

国内的话语市场上如此,国际的话语市场上,官方媒体更是边缘,对这种边缘状况有一个很主流的评价,叫做西强东弱。西强东弱的现实终于被承认,这固然是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但更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改变?

在怎么改变这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功夫之一是财政投入,投入之巨大,官方主流媒体一时盆满钵满,人人喜上眉梢。这是谁都知道的。但另一个比钱更重要的投入,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就是政策的投入。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近来官方主流媒体一反过去的低眉顺眼,突然间变得异常生猛。人民日报评论部在几起“跨省追捕”案中仗义执言,向着地方官员猛烈开火;望杂志对瓮安、孟连以来的群体性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评论,也表现出很高水准;中央电视台也前所未有地强化了新闻评论的力度。

官方媒体突然之间集体转身,而且转身的方向,都是更大胆,更专业,更尊重受众心理,更重视传播规律。这跟人们记忆中官方媒体的形象,完全大相径庭。这当然不可能是他们自己突然之间觉悟和能力齐齐提升了的结果,而是计划体制的作用,说白了,是政策上对他们特别敞开了口子,他们得到了某些特许权。

这种形势,跟经济上做强做大国企尤其是央企,具有同样的意义。做强做大国企尤其是央企,把产业高端优先向国企尤其是央企开放,把包括金融在内的优势资源优先向国企尤其是央企集中,这是一个行之已久且大见成效的公开的政策。必须这么做,国企尤其央企才可能在市场上立足,执政的经济基础才有充分保障。官方媒体近来在话语市场上的异军突起,跟经济上的国进民退其实出于同样的考虑,有着同样的意义。

这是不是进步呢?进步当然是有的,官方媒体汇入舆论监督的洪流,成了舆论监督一支新的生力军,对某些部门、某些地方政府来说,毕竟是多了一些制约的力量。比如几起“跨省追捕”案后来能有比较好的结局,就得益于人民日报评论员的出场;比如石首事件中地方政府能相对收敛,也得益于人民日报及其他官方主流媒体的说三道四。

不过,跟官方主流媒体的这种蒸蒸日上相比,原来总是在舆论监督中尤其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大出风头的市场化媒体,其传统优势越来越难于发挥了,在关键节点上失语的现象现在越来越普遍。比如最近的乌鲁木齐事件,市场化媒体的表现就乏善可陈,很多主流报章都只是简单地转引或汇总官方主流媒体的消息,没有自己的独家新闻,评论更是空白。

这正是当下中国媒体状况的一喜一忧。官方媒体并非无能,而是一直藏龙卧虎,只是体制障碍束缚了他们的手脚。现在对他们网开一面,让他们猛虎下山,无疑可以给中国新闻界增添很大活力。但市场化媒体的窘境则令人失望。在任何国家,真正有信用、真正能够代表国家到国际社会争夺话语权的从来都是独立的即民间的媒体。就此而言,独立的即民间的媒体的形象,肯定关系到国家形象;独立的即民间的媒体能否正常发展,肯定关系到国家利益。所以,在放开官方媒体的同时,怎么让市场化媒体能够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平等竞争,这不是小事,这是真正的大局,需要认真对待。

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