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高度网络化时代下的迫切事项」正文
中国社科院上周三发表该院第一份新媒体蓝皮书,其中提出社交网站是2009年中国互联网的“绝对热点”,但是这火爆局面在该书作者的描绘下显得不乏危害社会的潜能。
该书指社交网站涉及令人质疑的“病毒式营销手段”,例如商业公司可以通过社交网站收集用户的手机号、MSN账号等信息,通过分析网民发布的博客、帖子、同学群体等,推测出用户的消费倾向、个人婚姻工作情况等隐私。商业公司以各种方式骗取网民个人资料作为牟利资源,并且以此作为社交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
这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点名指Facebook(面簿)等社交网站被西方国家情报机构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功能”让人心生恐惧。
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些年来一直是惊人的现象,网民数量增速叫外界瞠目结舌。这个迟到1990年代中才得以联网的国家,到2005年时网民人数已突破1亿大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6月初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说,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3亿840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手机网民达到2亿3300万人,政府还立下目标在未来五年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
上网早已不是城市人的专利,农村网民超过1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7.8%。与此同时网络消费高度普及,网购群体去年超过1亿人,电子商务的市场交易额高达3万6000亿元人民币(约7335亿新元)。
整个互联网用户群与市场蓬勃发展的成绩,是中国政府对外界指“中国政府限制互联网”的最有力反击。
但是,也总有一些以上述蓝皮书为例的信号,不断地对外表现出中国政府与部分体制内人士对网络难消的疑虑与忧心。出于这种疑虑,政府对网络一向采取两手策略,在力推网络发展同时,明确表态决不放弃对中国网民的活动与网上信息进行管理,这些表态有时是以语言方式呈现,如上述两部报告书;有时是具体行到,例如关闭当局认为有问题的网站,例如追捕在网上散布“颠覆国家言论”的网民。这种事例往往与言论自由的理念构成矛盾,中国也不止一次被指限制言论自由。
平心静气看待这个问题,互联网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它对国家或个人带来的安全威胁是真实地存在。与传统威胁相比,网络活动超越物理限制的特质决定了这类风险更复杂而隐匿,这些风险包括通过网络组织的商业犯罪、间谍活动、或者本国关键军用或民用设施受攻击的威胁。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专题文章提出推论,西方国家政府直到近期才对网络间谍活动问题打破沉默,原因之一正是他们也涉身其中。
只不过,一边推进规模化发展,一边采取监督管理的策略不足以应对所有问题。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力求经济发展的国家都不能拒绝互联网,也必须接受网络所附带的风险,因而关键是如何对网络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加强社会的免疫力。
许多事件说明,当局对互联网信息从不敢掉以轻心,但中国还是出现了群众受网上谣言煽动唆使而引爆的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其实是让人匪夷所思。这说明,尽管当局管理网络的态度很坚决,却不一定能保证有效;此外,对无影无形的互联网信息来说,任何管理手段都存在局限性。
从这个角度看,公开研究与讨论如何加强社会免疫力会有好处。在互联网会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社会会更开放,信息来源更复杂、多元;网上充满鱼龙混杂的信息,包括真相与谎言,一个对真相越陌生的社会越容易被谎言所左右。应对互联网的风险,为政者更大力提高透明度,增强社会信任,才是更迫切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