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青杨:韩寒模式:七分赢天下」正文
何谓七分赢天下?如果同一个专业有两位竟争者,一位用十分努力于自己的专业,另一位只用七分努力于他的本专业,另花三分的精力去做一些能赢得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事,那么这两位谁会最终胜出?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现存的案例。试问当今中国有比韩寒更好的小说家吗?答案肯定是有的;那么,当今中国有比韩寒更好的赛车手吗?答案肯定还是有的。尽管这两个身份他都不能做第一,但当今中国有比韩寒更有影响力的“公知”吗?
写这篇文章,首先我想声明一点,本篇文章着力于研究个人品牌的成功模式,并无左右和意识形态之争,本人既不是“韩粉”也不会“黑韩”,只是根据客观事实,发表一些个人意见。如有不同意见,你有不喜欢和否定的权力,我也有我表达的自由。
记和年初方韩大战正酣时,曾有某媒体采访我,问及韩寒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韩寒的成功因素当然很多,比如在新浪写博客就写了十余年,这属于努力的部分。正是这在别人眼中“不务正业”的十年,为他赢得了无人匹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获得了无数的关注和粉丝。如果只赛车他成功不了名,如果光写杂文他获得的就只是虚名。韩寒的成功在于他经营好了这两个身份。
双重身份有着诸多好处。如果说做名人需要名望,那么,赛车手是一个挺专业的事,在这方面他赢得的是“望”,这里最重要的不是他寒车是否能场场拿冠军,而是他有自己的专业,而且在他的专业里有一定的建树,人们很难接受一个“一无事处”的名人,赛车手挡住了这方面的口实。而写写杂文或小说,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这个领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即“名”,可以理解为名气、影响力、话语权。试想,如果韩寒只是一个赛车手,就算他拿过一两次名次,今天有几人认得韩寒?
有了双重身份,就像孙悟手中有根“金箍棒”,它可大可小,可长可短,进退自如。所谓可大可小,就是小的方面用来经营自己的专业,大的方面可以谈公众关注的话题,从而获得自己的影响力;两个身份之间还可以互相掩护,哪个身份方便就用哪个,哪个身份麻烦就暂时放一放,这叫可长可短;甚至当某一个身份遇到危机时,你可以暂时回避,去经营第二个身份,这叫可进可退。就像相声演员冯巩曾调侃的那样,在说相声的人里面我演电影演得最好,会演电影的人里面我最会说相声。
大部分人对于个人品牌成功的理解,往往在于,如果我是小说家,我只要一心一意写好我的小说;如果我是赛车手,我只要专心赢得我的比赛,我就一定能最终成功。但“我”们常常乎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成功都不仅仅是拿到第一名或冠军那么简单。如今发奖的机构甚至比比赛要多,冠军的含金量早己不如以前那么高,就如同今天的高考状元,远不如封建科举的含金量一样,如今的比寒越来越不“严肃”了,只要举办者有利,并一定“论功行赏”,给一个封号和头衔成了最低的成本。所以,尽管很多人拿了不少第一,却还是籍籍无名之辈,这是不争的事实。
何况如今哪个行业不是人山人海,精英辈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拿第一,胜算有多大?这种成功一半靠天赋与努力,另一半要靠机会和运气。也就是说,完全努力于自己的专业,这种模式有太多的不可靠性。
为什么不可靠?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行业细分的年代,在一个很小的领域,你很难积累到足够的人脉与名气。比如我所认识的律师朋友,以前接案子只简单的分为民事案或刑事案,但如今这个行业每年都增加那么多律师,于是渐渐僧多粥少,就细分到房地产、保险、银行等专职律师,甚至有的律师就只接离婚的官司。行业细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更专业,但另一方面会失去获得公众话语权的机会。比如有人说自己是专职的房地产律师,遇到海事案,尽管你可能也很专业,但话语权就要让给这个专业上的律师。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七人赢天下,即七分经营自己的本专业,用三分的精力去经营另一个能赢得话语权的专业。刻板的人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但这恰恰却是七分的好处。其实这另外的三分精力,或许比七分更重要,因为他能为你赢得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此,才能让更多人知道你是这个行业的重要人物,从而更被关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性,无疑他会最终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