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我国报业30年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正文
“公共新闻”,是从2004年开始在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许多学术刊物上出现了大量有关研究论文,而且在新闻学术圈里也似乎形成了一种言必称“公共新闻”的现象。
公共新闻理念,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以传者为中心的新闻传播理念相比,或与传媒业经营引入市场机制以来,仅视公众为媒介产品消费者的媚俗性新闻报道诉求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变革性的观念。因此,不管它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中能否实践和推行,对它的研究和关注都是十分必要的。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闻学理论。其特点是主张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强调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公共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①它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关注公共事务,发动公众参与,组织公共讨论,谋求公共问题解决。
作为一项运动,美国“公共新闻”在进入新世纪后已基本停息下来。但作为一种理念,却借助新兴的网络博客等新的媒介形式和新的传播现象,不断得以延伸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对美国公共新闻及其运动的零星介绍最早始于1999年,但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并促使公共新闻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热点的是2004年发表的几篇文章。
一、1999年~2004年:从零星介绍但无人回应到集中引介并引发关注
从1999年到2003年,有关“公共新闻”的研究论文已经零零星星出现了好几篇,但这些文章似乎一直形单影只,没有回应。这几篇与“公共新闻”有关的文章分别为邵国松翻译的《〈跨媒介写作〉、〈公共新闻事业〉、〈新闻文学:范例和语境〉评介》②、BarbaraBl issOsborn撰写、周亭编译的《植根网络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③和谢明辉撰写的《传统媒体公共新闻的特征及发展趋势》④等。
在这些文章中,谢明辉的那篇并非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引介,其中所说“公共新闻”实为基于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新闻评论实践而提出的一个原创概念,与美国公共新闻概念无关;除此之外的几篇主要是对美国公共新闻及公共新闻事业的介绍,但由于这些介绍不系统、不集中,再加上当时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中还没有出现能够引发人们关注美国公共新闻的土壤,因此,这些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回应。
进入2004年以后,对公共新闻的介绍开始有了较集中的回应。这一年第1期的《国际新闻界》刊登了蔡雯的《“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以及李青藜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两篇文章,对公共新闻的总体特征作了系统的介绍,使国内学者第一次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全面地认识了“公共新闻”。
除这两篇之外,这一年还出现几篇对公共新闻的介绍文章。尤其是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南方周末》也加入到了介绍公共新闻的队伍中。
这一年11月的某期《南方周末》上刊登了张恩超的一篇《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的文章,对“公共新闻”进行了生动而全面的介绍。
可以看出,2004年是我国对公共新闻集中介绍并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此后,公共新闻研究迅速成为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热点。
二、2005年~2006年:公共新闻在我国研究的勃兴与繁荣
从2005年开始,公共新闻在国内“突然”间勃兴,大量研究论文纷纷涌现。2005年论文数量达到23篇,2006年21篇,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关注点总体来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引介和研究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及其理论
由于2004年的几篇文章对公共新闻的引介,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美国公共新闻的热情,于是许多研究者开始加入到评介公共新闻的队伍之中。据统计,这个时期专门介绍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和理论的文章至少有10篇。如《美国“公共新闻事业”的实践与理论探析》(陆银味,《甘肃社会科学》2005/01)、《美国公共新闻:一场关于媒介角色转换的试验》(高运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06)、《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兴起的背景》(郭平,《当代传播》2006/04)、《美国公共新闻业运动的专业背景分析》(马庆圆,《理论月刊》2006/01)等。这些介绍文章有些在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新闻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如《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内涵及其借鉴意义》(张敏,《新闻知识》2006/03)等。
除了这些专门性的介绍文章外,其他一些探讨性文章也大都对公共新闻运动及其理念作过简单介绍。
(二)对我国发展公共新闻的宏观思考与探索
引介公共新闻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在我国得以实践和应用。而在我国的实践和应用,既需要具体的案例解析和实验式研究,也需要对公共新闻植入我国的现实可能,及理论认识上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这方面的文章2005年开始出现了好几篇,如任金州的《管窥中国式“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一文,就对我国发展公共新闻的背景、土壤和现实条件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在中国,公共新闻形成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国家公共意识的日益强化,二是现代生活“公共领域”的渐次显露。在此基础上,该文对我国公共新闻的发展路径做了宏观展望⑤。
除了直接探讨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问题的文章外,对中美各国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实际上也起到了帮助人们认识在中国发展公共新闻的可能性、条件、策略、前景等的作用。这方面具代表性的论文有《试论中美两国公共新闻传播的现实差异》⑥等。
(三)对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研究
2004年开始,公共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学界的集中关注,很大原因是出于对民生新闻日益流于琐碎繁杂的忧虑和希望公共新闻成为救治民生新闻的良药。也正因为如此,从2005年开始的公共新闻研究热潮中,很大一部分论文与此有关。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专门谈论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关系的研究论文数量竟达十多篇。从下面所列论文标题中,就可看出这方面研究的兴盛程度: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以〈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和〈都市现场〉为例》(项国雄,《新闻界》2005/01);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朱菁,《新闻实践》2005/02);
《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传播学思考》(项国雄,《中国电视》2005/04);
《从代言者到组织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郝迎利,《新闻知识》2005/07);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赵虎,《新闻前哨》2005/07);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吴越,《山东视听》2005/12);
《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吗?》
(武俊,《青年记者》2006/06);
《公共新闻运动:后民生新闻时代的媒体选择及其困境》(罗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浅谈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姜跃中,《记者摇篮》2006/03);
《公共新闻:真的“超越”民生新闻?》(陈立生,《今传媒》2006/10)……
(四)对中国化的公共新闻实践和公共新闻中国化的研究
在公共新闻研究热潮中,大量论文是对我国媒体自觉追求公共新闻实践、以及一些媒体不自觉的公共新闻实践与探索进行的研究。同时,也有许多是对公共新闻将给我国新闻传播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革,如观念、栏目形态、内容等变革的研究和探讨。
这方面最突出的要算对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的研究。《1860新闻眼》自称(同时也被许多研究者认可)是主动按照公共新闻理念进行改版而产生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刚创办时是纯粹的民生新闻栏目,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后收视率和社会影响显著提高,被认为是公共新闻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因此,专门研究该栏目的论文在所有此类论文中占有突出位置。如《“公共新闻”理念的创新实践―――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的启示》(周红梅,《新闻三昧》2005/02)、《借〈1860新闻眼〉看“公共新闻”的本土实践》(高传智,《现代传播》2006/05)等。
除“1860”外,还有许多电视节目和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报道也被认为是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实践,并被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对海南台的《公共新闻网》、《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等媒体的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改革等的研究。
除对这些具体实践进行探索外,许多论文还运用公共新闻理念审视或研究我国新闻实践环境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如公共新闻对地方电视台社区化的启示⑦,公共新闻理念给我国电视新闻形态可能带来的变革意义⑧,公共新闻对媒体角色⑨、媒介的社会责任⑩、媒体的报道创新 等可能带来的促进作用,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有20篇,有些文章的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五)对由公共新闻延伸出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
公共新闻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从运作方式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必然会带来过去传统时期产生的某些理论、新闻传播要素的存在形式及状态在公共新闻背景下的变化。因此,对公共新闻的研究必然应该关注这些理论的变革和传播要素存在形态的变革等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公共新闻:议程设置理论的解析》(项国雄,《传媒观察》2005/09)、《公共新闻事业与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沈松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从“公共新闻”的提出看新闻传播理论的重构》(方雪琴,《新闻爱好者》2005/12)、《“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曾伟,《新闻知识》2006/01)等。这些研究为公共新闻的深入研究开启了一个重要方向。
三、2006年至今: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又称“公共与参与式新闻”。无论使用哪个名称,其所指的都是普通公众借助网络技术(尤其是Web2.0技术)主动参与新闻传播活动时所发布的新闻,它与公共新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它是公共新闻强调公众参与新闻传播过程这一核心精神与理念的发展与延续,区别在于它所实现的公众参与更加充分,公众可以不依赖于传统媒体,成为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新闻参与者。
和美国公共新闻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逐渐“和‘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融为一体”,进入“公共与参与式新闻”的新阶段 一样,我国的公共新闻研究在繁荣兴盛了大约一年以后也进入了这样一个新阶段。从2006年起,在公共新闻研究热火朝天的同时,有关“公民新闻”的研究论文就开始出现。
第一篇“公共与参与式新闻”意义上的“公民新闻”研究论文,是范东升的《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