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中国式信仰的出路何在?」正文
编者按:2016年4月17日,由凤凰佛教和终南山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媒体论坛《终南山论道:中国式信仰缺了什么?》在世界著名隐修圣地终南山举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应主持人在四人论坛环节中的提问,就中国传统式信仰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核心部分涉及到中国式信仰的出路何在,以下是李利安教授的发言节选:
目前中国的道德问题堪称历史之最
信仰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不解释的话大家会有很多误解。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式信仰,准确的讲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宗教信仰,第一,它是汉族地区的,第二,它是传统的,第三,它是宗教的,这三个必须同时具备。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中国汉族地区传统的宗教信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很重要的就是信仰缺失,除了信仰缺失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信仰混乱、信仰淡漠、信仰模糊等,这些同时成为今天中国信仰领域的问题。刚才主持人问我们,今日中国在道德方面是不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我想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具有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的。但是真要回答的话,我想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过,现在是我们五千年历史当中,道德问题最严峻的时期之一,这个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作为最严峻的历史时期之一的今天和历史上其他严峻时期有什么不同?现在是人们穿暖了吃饱了以后的信仰道德危机,而且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飞速发展时期的道德沦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如此文明进步的社会制度背景下所出现的道德滑坡,所以,严格来讲,现在的危机更加严峻,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可以说是历史上道德问题最严峻的时期。
忧思:中国式信仰出了什么问题?
为了对治道德危机,人们在探索各种办法,其中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宗教。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在历史上对于中国的道德建设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不仅如此,它在整个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今天的道德建设方面,人们把希望指向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谈论的中国式信仰,还是指宗教信仰。就是那种审视人的欲望、审视人的社会性、能够在净化心灵和灵魂安顿方面有所建树的信仰。这种中国式的信仰,或者说中国汉族地区传统宗教信仰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这恐怕还要稍微进行详细的一点的观察。我感觉中国传统式宗教信仰是3+2的结构,这个“3”是儒释道,“2”是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如果从宗教合法性的角度看,则是2+1+2的结构。第一个2是指今天的合法宗教佛与道,第二个2是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中间那个1是指儒。这就是中国式信仰。中国式信仰只能从中国汉族地区传统宗教信仰这个意义上来讲,离开了这个范围就无法来谈,因为中国太大了,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特色的民族信仰,我们只有在中国汉族地区传统宗教信仰这个角度下,才存在着一个“中国式”,而且这种“中国式”个性非常鲜明,在整个人类的宗教文化当中是独树一帜的。
中国式信仰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说实话,问题是很多的。我过去曾经有个思考,就是看今天中国式信仰到底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宗教的主体来看,也就是从宗教自身来看,也可以从宗教的客体来看,也就是从宗教存在的土壤,即社会来看,社会给它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给它的挤压有多大?从主体来看有六大要素,每一种要素都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的角度。其中有一个要素就是信徒本身,尤其是信徒作为组织化存在的时候,组织存在什么问题?仅这一个问题就是很复杂的。
传统信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化转型,或者是现代性问题。什么是现代性?科学理性,民主法治,这都是现代性。我们拿这些现代性来审视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就可以看出里面有多么的缺失。例如,在经济领域看现代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我们今天的自由竞争有没有给宗教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平等的机会?我觉得至少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没有合法的地位,这就是不平等的。
从文化领域看现代性,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表现就是科学理性。以此来审视,中国传统信仰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另外,在科学理性的时代,我们如何呼应时代主流的变化?现在神神怪怪的东西是不是谈的太多?现在依赖神秘力量实现功利化的追求是不是太多?我们在宗教信仰方面还要进行很大的提升,还需要不断的宣传和引导,这方面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从社会生活领域看现代性,就是公民社会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一体化。对照佛教来看,传统佛教活动的核心基地在寺院,在围墙之内,它和社会有很大的隔阂。佛教的传统总是重视佛怎么说,看传统、看过去的注意力特别强,而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注意力就显得迟钝。刚才主持人提到,现在学习佛教有很高的门槛。我想现代的人面对传统的佛教这本身就是很高的门槛。另外,就像刚才主持人谈到的,今天学习佛教其实也是一个金钱的比拼,你有钱了,那你到寺院里可能会有更多的活动开展,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有更多的感受能够体验和获得。没钱的人学习佛教有可能会面临很多障碍。当然这也不尽然,但在中国的底层社会实际上是形成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到各地去旅游,到寺院里门票就是一关。你要亲近佛、亲近法师,就要先买门票。这种情况是大大有问题的,和现代社会是不接轨的。
对策: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症十大药方
刚才主持人希望每位嘉宾给中国式信仰问题开个药方。前面几位嘉宾也提出了一些办法。我在这里也想开个药方,也想尽可能的具体化。但是大家指导,这么大的一个问题,绝对不可能用几句话来解决,这是很难的。我试图具体一点,我从宗教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谈,各提出五个方面的呼吁:
一、不要把宗教视做消极力量,国家应在法律层面重新审视宗教精神
先从宗教客体层面开几个“药方”。首先,我们不要把宗教视做一种落后的、消极的甚至是异己的力量,我们要看到它积极的力量。文革期间宣传无神论,这不是不好,也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无神论那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更多的老百姓却是盲目的无神论,无知的无神论,这种宣传则是对宗教的盲目排斥,直至毁灭。这种余毒直到今天依然大面积存在于中国社会,那种严重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国家、政府和权力部门,包括社会精英、社会大众都要树立一种正确对待宗教的意识,这个意识需要宗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宗教学研究要进一步面向社会。现在这种正面的力量还太弱。当然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够在法律层面乃至国家战略层面,把这种重新审视宗教的精神贯彻进去。
二、痛下决心不要把宗教当成摇钱树
第二,不要把宗教,尤其是中国传统宗教视做一种经济力量。宗教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是净化心灵、安顿灵魂、超越时空的终极化追求。我们现在把宗教看成这个能使这个地方有名、使这个地方灵,以宗教资源论证这个地方有什么什么,这样的话,很可能就把某个寺院围起来做旅游开发了,这是很悲惨的事情。大家都看到宗教是一个旅游资源,都看到它能够变钱,把宗教变成经济的力量。当然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各地政府也因此而恢复了很多宗教活动场所,并帮助宗教文化发展,但宗教旅游开发这个余毒非常深,对今天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往往形成巨大伤害,对宗教形象也是个巨大的抹黑,所以我们要痛下决心来改变这种现象。
三、信众不要把信仰功利化
对信众来讲,不要把中国的传统宗教仅仅视做一个神灵的力量。对于宗教,如果只看到有求必应这就错了。现在很多宗教信仰者求财、求官、求健康,这都可以,但是如果你认为宗教信仰只是这个就一定是错的,因为它还有伦理道德的教化,还有心灵的提升、精神的重塑,还有更多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都把它丢了,只剩下烧香拜佛、有求必应,这就是错误的。而且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社会当中大面积存在,看看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寺庙的门都被挤破了,尽管也有民俗活动的意义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功利化的追求。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四、不要把中国传统宗教变成铁板一块
今天也不要把中国传统宗教变成铁板一块。这不符合宗教发展的自由竞争原则。刚才说现代性当中的自由竞争原则,与此相反,铁板一块就是计划经济。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更多的生动活泼的、各有特色的宗教文化,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空间,现在宗教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还不够。国家的管理以及宗教团体的管理,还统得太死。这是不利于激发中国传统信仰的活力。
五、不要把传统宗教仅仅作为一种学术
不要把传统宗教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学术,仅仅作为一种哲学、文学、艺术等等。我们要知道,真正文化的复兴,在中国传统宗教这里,就是一定要渗透到民众当中去。文化建设不是上了多少工程,发了多少文章,完成了多少项目,而是老百姓当中有多少人接受了正确的信仰,有多少真实的素质提升,这是唯一的标准,其他的都是辅助。这些话主要是对学者来讲的,他们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积极倡导,要把学术用活,要将文化用到民众当中去,要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
六、推动宗教与现代社会接轨
从宗教主体的角度寻找对治信仰缺失的药方,也有五个建议。一是要适应现代性。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我们不要以为西方兴起了后现代,我们就直接和后现代接轨,我们有何资本进入后现代呢?我们一说后现代,觉得和我们的传统非常吻合,可以直接对接,这是错误的。我们首先要现代化,然后再考虑后现代。具有后现代精神的传统文化,会使我们更加有信心。适应现代性,就是要适应民主法治,科学理性,市场经济等等,就是要有维权意识,要有祛魅的勇气,就是要有自由竞争的意识和抵制市场腐蚀的能力。就从寺院的管理来说,现在我们不能强行要求传统宗教都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去管理,传统的佛寺道观的管理模式也很好,但是现代化的民主法治的精神底蕴要渗透进去。还有刚才说的市场经济,我们如何来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好比说,宗教也有市场的原则,信仰产品也有一个供需的关系。这些东西值得我们来推敲。总之,传统的信仰当中非常却失现代性,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国式信仰的现代化的转型。
七、坚守宗教主体性不动摇
要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是本位立场。宗教就是宗教,佛教就是佛教,道教就是道教,我们就是超越性的信仰,我就是净化心灵的,我就是成仙成佛的,这就是本位和主体性。而不要社会上有一个风吹草动,一会儿倒向这边,一会儿倒向那边。现在改革的花样层出不穷,口号与理念一个取代一个,一会儿是这样的,一会儿是那样的。我们宗教界很多做法都是跟着来走的,我觉得这都是缺失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失去了自我,随波逐流,丧失宗教的魅力,严重抵消了宗教的价值。在本位立场方面,我们应该坚守、坚守再坚守!在主体性方面,要自信地说我就是佛教,我就是道教。
八、重塑宗教信仰的神圣性
要保持或重塑宗教的神圣性。我所说的中国式信仰,就是中国汉族地区的传统宗教信仰。这种信仰现在比较混乱。见神都拜,并从拜神演变到拜金。不仅混乱,对超越性的宗教信仰非常淡漠。面对现在的佛教信仰、道教的信仰以及其他民间的信仰,我们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传统式的信仰好像信和没有信是一样的,所以这有一个信仰淡漠的问题。当然,还有信仰的缺失,今天真正信仰宗教的人还是太少了,中国大地上有很大的一个空白,让全球震惊,就是很多人没有信仰。这在今天来讲,要给一个药方,就是重塑宗教信仰的神圣性。
九、完善宗教的自觉自强与自净机制
完善宗教的自净性。我们中国的传统宗教,现在自净的功能越来越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各家都是在激烈竞争当中,用积极主动的态势向前发展,个个精神饱满,活力十足,不断完善,呈现出不断向上的态势。唐以后,三家握手言欢,四平八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竞争性减弱,也逐渐缺少了自净性。自觉自强的劲头没有了,或者是很弱了。这个和隋唐时代的那种气象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自净能力,就没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就像没有自我愈合、自我修复能力的机体一样,必然走衰。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的空前激烈,使中国传统宗教到了一个自觉自强、自净机制要重塑起来的时候了。
十、传统宗教要积极走向社会 坐守其成很可能变成坐以待毙
激发积极性。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走向社会、走向现代,乃至走向国际。积极性一定要不断的激发出来。中国传统宗教和基督教相比,比较保守,关起门来,愿者来,不愿者去,一切随缘。在全球化的时代,在文化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坐守其成很可能变成坐以待毙,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要积极主动的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人群,走向未来。
(信息来源:凤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