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实:超越国境的领土问题视角」正文
日本冈山大学教授(日本近代史)
2012年8月发生的日中两国间有关钓鱼岛(尖阁诸岛)主权的纷争,从政治外交问题扩大为两国间国民感情面的 立,曾引起了一部分下层民众的出轨越线的过激行动,严重影响了两国正常关系的维持、发展。本想借助民愤壮势的两国政府,到此亦有骑虎难下之势。笔者曾指出,感情面的对立反应为一种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具有一、大众化,二、固有价值观的 化、神圣化,三、非秩序性,四、敌视心、怨恨先行等特征。对立如果只发生在历史事实面的认识,解释面,其还可以通过考证,讨论等学术方法得以解决,一旦上升为国民间感情的 立则难以收场。
还必须认识到,各国国民之间的有关历史认识面的感情,现在几乎都是通过在各国境内的初、中等教育,或受到媒体宣传、国家立场,民族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的,人为再生的、次生的产物。其形成过程中,往往受到特定国家的史观,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多重性失真,不具有能超越国境的普遍价值。正是此种感情的存在,才最终形成国民国家间不能正常对话,不能相互理解的社会基础。通过教育改造除去偏激的民族主义影响是一个理想解决方法,可是在国家,国境存在的今天,以上的方法不可能实现。剩下的只有一条路,既是政治家要谨慎,媒体界要自重,以大局、双方共同利益为重,使问题停留在上层的政治,外交层面的博弈,对局交锋中。绝不能借此有意煽动刺激国民感情的爆发,或利用其去作政治文章。
关于领土争端,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多方位性的问题,有多种解释方法。比如一,历史记录、历史名称的视点,二,行政统治 状的视点,三,现居民的归属意识,四,大陆架,海沟等地理学的根据,五,法律、条约的根据,六,历史背景、正义性的判断等。不能只居一面,也不能只看一处,更需要把各种情况,比如把钓 台群岛(尖阁诸 )、独岛(竹岛)、北方领土诸例平等摊开,综合判断自国的根据、道理之利害。如这样,我们会发现领土问题上并没有一种绝对的价值,也没有什么万事通用的公理,依此之据也许会失彼,依彼之据又可能失此。不管哪一国,从中总能找出一套对自国有利的道理去组成"固有领土"的理论。而其国民也只认其为真理,绝不会去侧耳聆听他国的论据,即使它是一个事实。
举例为证,关于日 间的竹岛(独岛)问题论争,感情化的日本国民绝不会去看1877年3月29日日本政府作出的"向后须周知竹岛外一岛之件与本邦并无关连"的历史记录,或1905年在日俄战后第一次《日韩协约》背景下政府仗势占岛的侵略行为,而只把愤怒指向二战后韩国因不满旧金山讲和会议的裁决,于1952年1月自主划定《李承 水线》并武力占岛的"非法、暴力行径" 同样,在钓 岛(尖阁诸岛)问题上,日本国民也不会去注意中国方面提出的历史记录,或明治政府在1895年1月,挟战局之优势一举占岛的事实,而只把怒火倾泻于中国,台湾在1968年该岛海域发现石油 源之后,伊始对日本人实际上已有了数十年行政统制的该岛屿发出主权异议的"资源 欲"中。在此,双方的主张的"固有领土"理论,并不是同论于一个问题,而是各取其有利论据。而背后激愤的各国民众,通过自国媒体,宣传机关所提供的情报,了解,接受的也只是对自国有利的一部分事实,论理。
总之,领土纷争从其复杂的多方位性上看,与其说是"事实"问题不如说是"政治利害"。打了败仗,被割去了领土,被消灭了民族这就是文明史的现实,讲正义是要不回土地的。战时用武力决定胜败,而平时只能委托于外交技术,经过政府间的博弈达到妥协。把这种本来不应该公开张扬的"外交问题"故意抖出,并付诸于不可驾驭的国民感情之作法,可以说是一种当事国政治无能的象征。而那些将事件扩大化,故意挑唆国民感情爆发的政治家、只提供片面材料来哗众取宠的所谓"专家学者"则应该说是肇事的责任者。
笔者按:
此文来自一篇笔者有关领土问题的论文的第一节。此论文被国内杂志约稿却未登出,后又被几个杂志拒绝,周转三年,至今未能发表。
我想也许只因为由于以上立场,没有表态说明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结论为钓鱼岛等并不是日本的固有领土)。论文网罗了日本有关钓鱼岛问题的所有政府史料,以实证方式解读,指出政府内务省1885年秘密调查大东岛等五岛(包括钓鱼三岛)的企图,及在钓鱼岛受挫的来龙去脉,指出大东岛的占有才是政府公认的 领土证据不足 的典型(至今未入岛屿先占事例中)。此文意不在争岛,而是鼓励同行们要多进行一下严谨的历史考察。可此种立场被拒绝于国门之外,难道不是一个需要学界深省的问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