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暑假怎么来的?」正文
每年6月一到,上学的孩子就在考虑着'暑假'的行程了,是在家学习,还是外出游玩,基本每年如此,那年年放的暑假,又是怎么来的呢?
史实记载:古代私塾学规无暑假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批判中国的旧式教育,说了这么一段话:'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过去新式学校尚未兴起,我国儿童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教育,没有毕业年限,没有科学实验,没有体育课程,也没有寒假和暑假。
中国私塾
同样,查阅古籍史料后发现,古代稍大一些的私塾,一般都制定了学规,学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于民国。除了私塾,还有书院以及官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和国子学。后面这些学校也大多定有学规,如宋仁宗时的《京兆府小学规》、宋神宗时的《并州学规》、宋理宗时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宋孝宗时的《会稽学规》和《丽泽书院规约》以及元朝的《庙学典礼》、明朝的《太学志》、清朝的《岳麓书院规约》,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创办新式学堂时制定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等等,都不曾提到放暑假。
然而,古时候也有一些'虎妈虎爸',以为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一放假就会耽误孩子成绩,于是禁止先生给自家孩子放假,不管天气多热都不许。例如制定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份《义学条规》专门写道:'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暑日休务者,薄其饩廪。'大人到了夏天不能停止劳动,小孩到了夏天也不能停止上学,私塾先生如果胆敢给小朋友们放暑假,家长可以扣他的工资。
那是不是古代的学生一年到头都没有假期呢?当然不是,在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无论是私塾、书院,还是县学、州学,都是要放一放假的。以北宋后期为例,每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以及每年的春社日和秋社日,绝大多数私塾都会放假,假期少则一天,多则一个月。但是在这些假期里面是不包括暑假的。
清朝末年,教会引进'暑假'模式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翻译家穆木天先生读过私塾,也读过教会学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倍觉新鲜。为何出现暑假?一方面是教会学校刮来了新风,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大约从1903年开始,清廷创办的新式学堂里渐渐也出现了放暑假的现象。
不过从清末到民国,新式学校与传统私塾一直并存,后者坚持不放暑假,所以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完成对私塾的强制性改革以后,暑假才在中国所有学校里普及。由此,中国学生才有了暑假这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