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支持“阴柔文化”,主张柔胜于刚

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17-03-22

「老庄支持“阴柔文化”,主张柔胜于刚」正文

“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

老子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

老庄倡导阴柔文化

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

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味道。

儒家阴柔文化

儒家阴柔文化

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

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他提出“贵阳而贱阴”原则,并将其与“王道之三纲”联系在一起,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