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软实力”――教育的品质」正文
中国正在崛起,正在从一个世界大国向着世界强国崛起。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持有的一种观点,也是越来越多的国人认定的一种态势。事实上,对于许多国人而言,“成为世界强国”已经不只是一种愿望、一种决心了,而且也成了一种信念、一种信心。
但作为一个教育从业人员,倒是很有必要思考一下,“成为世界强国”这件事和教育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成为世界强国”对于教育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我们几乎不用思索立刻就可以回答:“成为世界强国”意味着中国的教育也必须矗立于世界教育之林,意味着中国也必须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这样的回答当然很正确,因为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很清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的“强”不会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全面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不可能只是一个经济强国,或者只是一个政治强国、只是一个军事强国、只是一个文化强国、只是一个科技强国等等,但却偏偏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偏偏是个短板。这是说不通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一定是教育强国。换句话来说,教育强国是世界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问题也随之产生:究竟什么叫“教育强国”?或者说教育强国的标志是什么?
也许,我们依然几乎不用思索立刻就可以回答:教育强国就是政府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例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生均教育经费名列前茅;教育强国就是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9以上%;教育强国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的普及化水平;教育强国就是初中及初中以下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都在大学本科以上、高中教师的学历层次都在硕士以上、大学教师都有博士学位……
这些属于规模、比例、结构等范畴的指标都是以一些看上去硬碰硬的数值来表示的,它们反映的是“教育系统的含量”。借用综合国力研究中常常使用的“硬实力”这个概念,不妨就把这种“教育系统的含量”称之为“教育的硬实力”。
教育的硬实力重要吗?当然十分重要。因为教育的硬实力表明着一个国家到底能够为多少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教育机会。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的国家,它的高等教育显然要强于毛入学率只有26、乃至16%、6%的国家。“教育的硬实力”也表明着一个国家到底能为在校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条件。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初中阶段生均公用教育经费达到400美元的国家,它的初中教育当然要强于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只有100美元的国家。“教育的硬实力”还表明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在两个国家都需要50%以上的高中生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的情况下,一个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全部高中毕业生中所占比例达到50%的国家,它的职业教育毫无疑问要强于这一比例只达到25%的国家。
但请注意,这里的前提是“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什么叫做“其它条件”?其他条件可以说几乎无所不包,这里很难一一地全部列举出来。不过我以为,我们可以借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先使用的“软实力”这个概念,将这些“其它条件”统称为“教育的软实力”。这里我们可以“权且”做一个推断:在教育的软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教育的硬实力越强,“教育的综合实力”也就越强。
这就需要对教育的软实力进行系统分类并细致分析,但今天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我今天想强调的是教育的软实力中具有根本意义的一种核心要素,这就是“教育活动的品质”,简称为“教育品质”。可以说,教育的软实力在相当程度上就取决于教育品质。教育品质优良,教育的软实力就强;教育品质低劣,教育的软实力就弱。
这就必须接着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教育品质?
我觉得,对于教育品质的评价需要基于“教育的原点”,需要在“育人”这样一个教育的原点上来评价教育品质。也就是说,评价一种教育具有怎样的品质,说到底是要看这种教育是不是在很好地育人,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育成为真正的“人”。大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真人”?
什么叫做“真人”?
真人首先是“纯真之人”。纯真之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嘴上怎么说,行动上就怎么干;纯真之人阳阳光光,坦坦荡荡。
真人还应当是“求真之人”。求真之人对揭示自然现象的奥秘感兴趣,对追问社会问题的真相感兴趣,对探索人类发展的真理感兴趣。
我们可以把努力培养这种纯真之人与求真之人的教育称之为“自由的教育”。因为只有自由的教育,才会推崇学生的纯真,才会鼓励学生去求真。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自由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自由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本身有没有常常在自觉地不自觉地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有没有常常在自觉地不自觉地掩饰真相、远离真理?这是需要我们悉心检视的。
第二,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人”
什么叫做善人?
善人必定是“容人之人”。容人之人懂得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中的不只有自己,而且有他人;轻视他人、忽视他人、无视他人乃至鄙视他人,到头来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存。因此,容人之人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倾听他人的表达、理解他人的选择、包容他人的风格。
善人也应当是“爱人之人”。爱人之人是高于容人之人的一个境界。爱人之人对于他人有爱怜之心与爱护之心,有助人利他之乐与奉献社会之乐。
我们可以把努力培养这种容人之人与爱人之人的教育称之为“平等的教育”。因为只有平等的教育,才会要求学生去容人,才会引导学生去爱人。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平等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平等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本身有没有尊重、倾听、理解乃至包容学生,而不是轻视、忽视、无视乃至鄙视学生?有没有喜爱学生、爱护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机器、当工具?这是需要我们真心忏悔的。
第三,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正人”?
所谓正人,首先是“正派之人”。正派之人的胆量很小,因为他尊奉法律,敬畏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不仅如此,正人也是“正义之人”。正义之人是高于正派之人的一个境界。正义之人的胆量很大,他厌恶丑陋,痛恨邪恶,敢于拍案而起,勇于挺身而出。
我们可以把努力培养这种正派之人与正义之人的教育称之为“担当的教育”。因为只有担当的教育,才会勉励学生恪守正派,才会鼓励学生维护正义。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担当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担当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时不时地制造出数量不在少数的缺少守法意识与道德常识的人?有没有时不时地催生出数量不在少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的。
第四,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人”?
能人是什么样的人?
我这里所说的能人是“鲜活之人”。鲜活之人有思维的乐趣、想象的乐趣、关联的乐趣。在鲜活之人那里,知识、经验、技能等等都不是机械的、教条的、僵化的,而是灵活的、灵巧的、灵动的。
我这里所说的能人也是“创新之人”。创新之人充满生命活力,不满现状,不惧权威,希望不断超越自己,乐于尝试改变现实。
我们可以把努力培养这种鲜活之人与创新之人的教育称之为“激活的教育”。因为只有激活的教育,才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敞现自己的活力,才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潜能。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激活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激活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屡屡阻碍儿童与学生的潜能发挥?有没有频频打压儿童与学生的创新欲望?这是需要我们用心检讨的。
第五,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个人”?
个人是什么意思?我们每个人不就是一个一个的人吗?这还有其它什么含义吗?
我说,个人首先是“独立之人”。独立之人不依附权势,而是自我尊重;不人云亦云,而是自有主张。
个人也是“独特之人”。独特之人强调适合自己,而不是削足适履;强调与众不同,而不是千人一面。
我们可以把努力培养这种独立之人与独特之人的教育称之为“区别的教育”。只有区别的教育,才会推崇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才会激励学生成为独特的自己。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区别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区别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把学生规训为温顺的绵羊?有没有在批量化生产着大量的人才标准件?这是需要我们诚心反思的。
可以看得出来,自由、平等、担当、激活、区别等等的品质,在教育的本源性、本质性、内在性、内涵性这一类的意义上体现着教育的根本特征。与规模、比例、结构之类的所谓硬碰硬的指标不同,教育的这些品质不是可以简单检测、简单计算出来的。
教育的硬实力取决于“教育系统的含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大不大”的问题,也就是教育到底能培养出多少不同类型的人才来的问题。而教育的软实力取决于“教育活动的品质”,它所涉及的是教育“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这样一区分,问题是不是就比较清楚了?判断一个国家的教育的综合实力怎样,究竟是不是教育强国,那要看这个国家的教育是不是同时具备足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不仅教育的规模大,相关比例与结构很理想,硬实力很强,而且教育的品质优良,软实力也很强,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名符其实的教育强国。而如果一个国家虽然教育的规模大,相关比例与结构也很理想,硬实力似乎很强,但教育的品质很一般,甚至比较低劣,软实力不强,甚至很弱,那么,这个国家就只是教育大国,而不是教育强国。
这样,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提出对教育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的一个概念性公式来,也就是:x=a×b。在这个公式中,x代表教育的综合实力;a代表教育的硬实力,即教育系统的含量;b代表教育的软实力,即教育活动的品质。
a的数值是正的,它是对教育的硬实力的各类指标――规模、比例、结构等――加权计算后得出的一个综合数值。我们可以把这个综合数值最大的国家的综合数值规定为1,并以此为参照,把其它国家的综合数值换算为0到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