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艺平:中国现状与媒体自觉

作者:江艺平发布日期:2008-12-05

「江艺平:中国现状与媒体自觉」正文

把一张报纸新近发表过的时评文章结集出版,那些不久前在报端被大众阅读过的文字,是否还存在新的解读价值?我手上这部书稿――《南方都市报时评精选》(第一辑),就给人带来别样的惊喜和愉悦:该书集中呈现了在历史转型的当下,媒体通过自省和努力,可以给时事评论(或曰“文人论政”)带来多大的空间,以及可能企及的高度。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皆发表于2004年3月之后,这一时间刻度,正是南方都市报二度革新时评理念与版面的开端,而改版后的南都时评,也很快被公认为这张报纸走向成熟的标志,以至于影响颇大的《新周刊》年度新锐榜,把2004年“年度论坛”的美誊给了这张报纸,褒扬的理由是:“虽是地方性报纸,《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如今却已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以较快的速度对国内外所发生的引起人们关注的事件作出反应和评点,在用稿上唯质而不唯人,弱化地区壁垒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现在看来,不管是这本书所传递出来的普世价值,还是南方都市报时事评论版目前所具备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越了上述褒奖所嘉许的范围。“对令人关注的事件作快速反应”,“用稿唯质而不唯人”,“弱化地区壁垒”等等,毕竟只是对时事评论操作手法的浅层次的突破,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在于,南方都市报所秉持的时评理念,凭藉着对世事的洞察,对国脉的把握,对民心的体认,以及对报人天职的坚守,不仅大大领先于其它媒体,而且在一以贯之的日积月累之中,孜孜致力于接续起与报业先贤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这样的时事评论,就有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就有它振聋发聩的力量,就有它独特认知的价值。

作为一名读者,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刊发之初我都一一读过,其中不少篇章,尤其是社论部分,举如怀念小平,重温党史,纪念记者节等,当时读之不由击节再三,现在读之仍复再三击节,其立意之高远,胸襟之开阔,谋篇之费心,行文之精到,不仅使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基于其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我相信它们也将具有较为长远的生命力,决不因时移世易而经不起历史的推敲。本来,在报纸的言论中,社论的份量最重,然而过去有多少名重一时的“社论”,现在都成了站不住脚的笑柄。老《大公报》人、历史学家唐振常,曾经对人概括自己建国后在报社的写作,尤其是社论写作,给出八个字:轰轰烈烈,空空洞洞。有过切肤之痛后,在谈到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文人论政的传统时,唐振常先生说:“文人论政不是标语口号,是本人民的立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是非之间,容有偏差或欠准确,要之亦可为事实所纠正。”公正、客观、理性,不趋附权势,不依傍流俗,是时事评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媒体的公信力所在。

考之中国近现代报业史,“时评中兴”必定与报业的进步、时代的进步互为因果。19世纪末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利用报刊这一公共平台鼓吹变法维新,其后有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谭嗣同等人在湖南创办《湘报》,不到两年,各地就出版报刊19种,推动了“百日维新”。20世纪上半叶,更有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一大批报刊,“秉其智慧,凭其良心,公平论政”(储安平语),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去实践“言论报国”。继承报业先贤的论政传统,一直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人的追求。1997年鄢烈山在《南方周末》主持《时事纵横》版,1999年李方在《中国青年报》主持《青年话题》版,都曾经在报纸评论中领风气之先。到本世纪初,以《南方都市报》首辟时事评论版、而且每天两个版的规模为发端,国内媒体竞相设立时评版,一时有引爆第三次“时评热”之谓。

鉴于此,该书序言以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文凯的阐述作结,显然并不多余:“目前南方都市报的时评,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而设置生长的――中国与中国人,正处在百余年未绝的历史大转型努力之中……在这个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方向、所获得的进展、所遭遇的困顿、所影响的命运,是我们评论所要紧密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这看似有些宏大拔高的命题,其实正是中国现状下媒体的自觉。”

(作者江艺平,1956年生人,曾任《南方周末》主编,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本文系其为《南方都市报时评精选(第一辑)》所做的序言)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