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税:学美国还是学英国」正文
在一个70%左右能耗来自于煤炭、交通能耗只占社会总能耗20%的国家,试图用燃油税来促进环保,毕竟有些隔靴搔痒。真正要解决环保问题,恐怕还是要从改革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
我去年从美国搬到英国,立刻感受到两地几个明显的不同:英国的公共交通比美国贵,在纽约坐一次地铁才两美元,在伦敦市中心则要4英镑(6美元);英国的车明显比美国小,甚至有不少看上去只有“半截”,好好一辆车,“屁股”愣是不见了;英国的水电气费也明显比美国高,我在剑桥和波士顿住的都是一室一厅,水电气费这里则是那边的两倍。
所有这些不同都指向一个因素:英国的油价很高。油价高,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燃油税很高。英国政府规定每升油需交50.35便士燃油税(2007年10月调整之后的统一燃油税),在此基础上还要交17.5%的消费税。假设英国的油价是一英镑一升(这也大致是2008年10月底英国的油价),在这一英镑中65.24便士是税收,只有34.76便士是油价本身,即油价中60%以上是税收(其中燃油税占50%左右),税率高达180%以上。相比之下,美国的油价中只有20%左右是税收,每升汽油只需交7.5便士左右的燃油税――英国的燃油税是美国的近7倍。
征收高燃油税动机无非两条:提高政府收入;环保。政府愿意强调的是第二条。而痛恨高油价的人则当然强调第一条。从1993年开始,英国保守党政府就以环保的名义引进了“油价阶梯”政策,规定每年油价在通胀之外还要上涨3%,后来工党政府又将3%加到6%。到2000年,英国已经成了欧洲油价最高的国家之一,当时油价中75%都是税收。
征收如此之高的油税,当然有政治代价。2000年9月忍无可忍的英国人爆发了一次抗议燃油税的示威。那次示威,用我一个同事的话来说,是“近二十年来英国民众抗议中最接近暴动的一次”。主要参与者是货车和农场司机,他们采取了堵截炼油厂大门、切断汽油供应的斗争策略。斗争高峰期,三分之二的炼油厂运输被堵,3000个加油站停业,医院、超市无法正常运转,恐慌性物资抢购剧增,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护送运油。这次示威游行的直接后果就是“油价阶梯”的取消,燃油税被暂时冻结,货车的燃油税减半……总之,英国的高油税政策终于撞到了天花板上。
虽然燃油税问题曾是英国政治的火药桶,但它促进环保的目的的确部分实现了。2005年的统计表明,英国人均耗能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在各种因素中,高燃油税肯定是其中之一。我的个人体验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在剑桥的同事虽然有车的不少,但基本都是“能不开则不开”,平时上下班都骑自行车。在我国内的朋友们纷纷买车之际,只有我这个“洋知青”反而生活倒退了,每天骑着小破车吭哧吭哧穿行在大街小巷里。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我们抱怨美国耗能太高,经常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耗能源,地球将会怎样怎样;另一方面,我国将要出台燃油税之际,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向美国而不是欧洲看齐,报纸上到处都是“燃油税不能太高,比如美国……”的声音,却忘记了美国的低油价政策在欧美国家更像特例,而不是通则。
当然,为了防止高油价对弱势群体的伤害,实施高燃油税应当循序渐进,与一定的补贴政策、累进燃油税率和公交建设相结合。比如像英国那样对货车实行低税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实上,英美的不同经历恰恰说明人对汽油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英国虽然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一半,但也没有因此沦为低收入国家。2005年和2007年英国也有过新的燃油税抗议,但相比2000年那次都应者寥寥。可说英国政府的环保“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了:2007年民调显示,八成的英国民众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更多举措应对全球变暖。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高燃油税也越来越“逆来顺受”了。
当然,英国是英国,中国是中国。英国可以通过高燃油税来治理环境,中国却未必能,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被公认的“最肮脏的能源”),而不是石油;中国的主要能耗来自于工业,而不是交通。在一个70%左右能耗来自于煤炭、交通能耗只占社会总能耗20%的国家,试图用燃油税来促进环保,毕竟有些隔靴搔痒。真正要解决环保问题,恐怕还是要从改革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