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韬:中国媒体需要全盘体检吗?」正文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先生建议,/"用一种量化指标对中国所有外宣媒体做全盘体检,不合格的全都收摊关门,一定会有不少人财路被断,荷包大缩水。/"(《上海政协网》2009年7月31日)曹先生认为,对外传播是对内传播的延伸;连自己国民都不屑一顾的东西不会/"被其它国家的老百姓欣然接受/"。
我的理解是,曹先生不单纯是从媒介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官方媒体,他实际上是从国际传播学的视角关注传播效果。曹先生此论的前提是,中外新闻媒体的受众具有某种共性。在很大程度上,我赞同曹先生的观点,因为一般而言,媒介的国内公信力和国际公信力是一致的。
那么,中国有必要劳师动众为外宣媒体全盘体检吗?我看没必要,因为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先生早有结论了:/"中国这么多的报纸、这么多的广播、这么多的电视、这么多的互联网,能够影响到国际舆论的东西很少,统计一下,百分之几都不到。/"(《星岛环球网》2008年10月29日)
和曹景行先生的建议相反,那些本该/"收摊关门/"的外宣媒体正在大肆扩张。笔者承认,目前的中国亟需提升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这也正是在下近几年的关注重点之一。但是笔者相信,目前的中国需要提升的是外宣媒体的品质,而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更准确地说,中国需要重新认识新闻的本质。
在中国,新闻媒体被称为舆论机关,官方媒体的负责人隶属于各级党委政府。换言之,新闻媒体是统治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本质上看,这并没有错。政治学者MichaelHardt和AntonioNegri就曾指出,/"传播系统是与军事和金融力量并列的帝国的三股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问题是,政府与媒体的一体化阻碍了新闻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当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较弱时。由于缺乏独立性,此时媒体对政府的宣传恰如法庭上儿子为老子的辩护。如此,不仅政府利用新闻媒体提高管治能力的愿望无从实现,新闻媒体的其他功能也难以发挥。此时的官媒已濒临死亡,变革求生也就迫在眉睫。
(作者系旅欧中国传播学者、海南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