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贵华:略谈般若思想中的空与唯识学中的三性」正文
在坚意论师的《入大乘论》卷上中引提婆菩萨《四百论》的两颂:
一法若有体,诸法亦复然。一切法本无,因缘皆悉空。
真实观一法,诸法不二相。谛了是空已,则见一切空。
此中谈一有一切有,一空一切空,反映了般若思想的基本意趣,须善巧领会。般若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即诸法)一相,所谓无相,即无自性,即空,即无二,即不可得,而且一切法本来如此。提婆菩萨随顺此意趣在前二颂中阐示:一切法本来空,所谓本无;既然一切法空,就不可能一法有;一法有,不异一切法有,一切法就不能空;一切法并非由于缘起而空,本来即空;缘起可显空,但因缘亦空;如果正观一法空,即正观一切法空。须注意,此处所说空,即是不可得之义,所谓无。这实际是般若思想的基本空观,即般若空观,龙树提婆诸论皆有充分阐明。
般若空观是从遮遣即否定方式展开的,对其把握不善巧,就会堕入顽空。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一切法"这个关键问题。“一切法”是指“一切的一切”?还是指有限制的“一切”?这必须要有所抉择。在佛性如来藏思想看来,一切法若指一切的一切,直接就否定了第一义谛真如,不能许可。在唯识经典中,以遍计所执性谈本无即空者,而此本无也并非指一切的一切。如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卷中所知相分第三云:
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此中有颂:“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
这其中,“所显现”指遍计所执性,实无,但依他起性以及圆成实性不能非有,否则将无染净,也就没有流转的过患,与修行的功德了。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法”唯指遍计所执性法,而不包括依他起性法与圆成实性法。换言之,圆成实性不能在前文空的意义上为空,依他起性亦然,即都有其自体性。此中,遍计所执性指外境,即凡夫境界;依他起性指唯识性的缘起性,即唯识性的心识层面;圆成实性指真如,即唯识性的真如,所谓心性真如。
如果在“一切的一切”的意义上依前文所说空谈一切法空,就堕入了顽空见,即恶取空见,所谓虚无主义。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云:
于大乘中或有一类恶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胜义故一切皆无。”
这就是说,在胜义上,不能谈一切的一切皆无。由此可知,提婆菩萨所说,或者般若思想的基本意趣所指,为遍计所执性范围的一切法,而不包括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
当然,般若空观除基本意趣外,还有增上意趣,即在针对一切的一切的意义上,谈离有无之类极端,而成中道观,这样就避免了被误读而成凡夫的实有执以及顽空见。但这种谈法在法相上的判分显得不甚明晰,所以佛陀才进一步通过唯识经教阐扬三性,以作了义的判分与诠显。
这就有必要谈一下三性。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在弥勒菩萨造颂、世亲论师作释的《辩中边论》中称为三种根本真实。遍计所执性是凡夫执为实有但实无这样的真实,圆成实性是究竟实有这样的真实,依他起性非如圆成实性样实有,也非如遍计所执性样实无,是如幻之有这样的真实。遍计所执性乃凡夫虚妄分别识所执境界,圆成实性是圣者根本智所证境界,依他起性是圣者后得智所证境界。三性的面目唯圣者能如实证知。
这样,以三性就可合显诸法谛相,即诸法实相。遍计所执性从反面显示什么决定不存在;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从正面显示什么存在。其中圆成实性显示最高真实,所谓胜义存在;依他起性显示缘起存在。正是在此意义上,唯识经教判定三性说能对真实予以充分、显明、决定的阐释,而称其了义说。
三性还由三无性别显。遍计所执性本无,称相无性。依他起性非自然而有,称生无性。圆成实性非凡夫所执之我性,以及非分别方式所能认知,称胜义无性。三性与三无性融贯,才能善巧凸现真实性,而成唯识中道。
三性间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而从依他起性来把握最方便。具体而言,依他起性是唯识性的缘起法,其所显现是遍计所执性,其实性是圆成实性。
由遍计所执性空,可反显圆成实性真如。因此,由证知遍计所执性空,即发起空观,可证入圆成实性真如,成为圣者。由证入圆成实性,随可证入依他起性。至圆满,则成佛。这里要注意,凡夫不能直接证知圆成实性,也不能直接证知依他起性。其中的后一点,凡夫修学者不易理解。如网友“茄丁儿”说:“怎么凡夫就不能自证依他起性?有的能有的不能。我觉得您(指笔者――笔者注)这话说的可问题大了。”事实上,凡夫心识见分为虚妄分别体性,即有执体性,其直接所对境为相分,即依他起性的心识内境,但由于心识内境相分似外境显现,有执心识见分即执其为外境。也就是说,心识所认知即执取所成的境界是外境,即遍计所执性。有执心识见分面对依他起性相分,但不能如实认识而起执,执其为遍计所执性外境,所谓终日面对,竟见面不识。
网友“佛子要行菩萨行”对三性悟入次第评论说:“ 悟入乃至圆满悟入三性,是逐渐断除杂染依他起性的过程。在佛果时,灭尽杂染依他起性,但有清净依他起性存在与现起。”诚然,就缘起而言,从凡夫到佛的转依,是指从杂染依他起性转为清净依他起性。
网友“梦觉尊心”评论说:“周贵华居士在述及内识方面还是许为实有的,他所论及的内识为空是由破外境来谈的,并非许内识由无自相而为空。在其论述三性的问题上,其观点‘依他起性非如圆成实样实有,也非如遍计所执样实无,是如幻之有这样的真实’表达周贵华居士认为依他起性只是离遍计所执性的空,而非依他起性由无自性的空。”他的说法大致不错,依他起性有其自性,其空乃生无自然性,即由非自然而有说空,非是自性空。这是佛菩萨通过唯识经论表达的意趣。
“梦觉尊心”网友还通过评论有所发问:“遍计所执是有的,若没有遍计所执,就只该说两性,不该说三性。若有遍计所执,又为什么说没有遍计所执,就是圆成实?假使有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属不属于依他起呢?依他起又是不是实有呢?依他起究竟在唯识体系中是实有还是如幻呢?如果是说如幻,不是实有,那又为什么说实有?”这其中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下面略答之。
第一是关于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的有无问题,在唯识学中,有明确解答。在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卷中第三分中,围绕遍计所执性谈到,遍计所执性决定无,但能遍计与所遍计作为依他起性却有。如果“遍计所执”指遍计所执性,即为无;如果指能遍计或者所遍计,则是有。能遍计指有执的见分,所遍计指其所对的所执相分,即内境;当相分似外境显现,而见分执其为外境时,见分为能遍计,相分为所遍计,外境为遍计所执性,换言之,能遍计执著所遍计所成者,为遍计所执性。
第二是关于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以譬喻的方式称如幻有,但这个如幻有是否实有呢?这取决于实有的界定。如果在圆成实性真如的意义上定义实有,那依他起性就非实有,当然也不同于遍计所执性的实无。但如果只是在有其自性意义上定义实有,那依他起性也是实有。因为在前文所引的《摄大乘论》中已知,依他起性“非一切的一切都无所有”,定有其自性。在此实有的意义上,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皆是实有。但不论是前述哪种界定,遍计所执性都决定无。
20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