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芬比:乌克兰危机考验中国的全球政治雄心」正文
在经济改革和增长的头三十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遵循了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建议,在扩张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保持低调。而以习近平为首的现领导层并不奉行这样的自我克制。在南中国海宣示主权和与日本的岛屿主权争议,便是明显的体现。
但北京方面仍然未能扮演起与其经济影响力相称的政治角色。受到国内问题、资源依赖和不愿介入别国纠纷等因素影响,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很少发表意见,在全球政治经济结构改革的提议方面也沉默寡言。
自从2012年11月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这一职务以来,习近平成为继邓小平之后中国最强势的领导人。除担任党内职务外,习近平还是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并担任了三个新设机构的主席。其中,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负责保障国内稳定。中国的内部安全支出超过了军费。
但国安委还有另一项职责:梳理中国往往不太连贯的外交政策。传统上,中国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政府部门和共产党机构的职能范围内,但这些机构相互重叠,令人捉摸不透,而且各有各的议程。过去,只要能够获得外国大宗商品,防止外界插手西藏、新疆事务和指摘本国人权记录,中国就满足了。但现领导层有更宏大的抱负。不过迄今为止,习近平似乎距离实现民族复兴和得到世界大国认可的"中国梦"还相去甚远。
乌克兰事件早早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新框架提出了考验。虽然全球注意力仍然放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o普京(Vladimir Putin)与乌克兰政府和西方的较量上,但北京方面未来几周的行动将显现出习近平政府是否有准备、有能力应对乌克兰局势。这一形势要么会让它难堪,要么会打开机会,为它带来经济和外交政策上的利益。
中国政府的尴尬之处实在明显。中国政府曾迎合维克托o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ich),尤其是当这位乌克兰前总统去年年底赴华进行国事访问时。中国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最初是在乌克兰建造。在亚努科维奇任职期间,中国向乌克兰提供总价值60亿美元的贷款,据说是为了换取小麦供应和农田。但这些协议似乎出了麻烦,中国资金换来的回报寥寥。
当基辅的街头抗议导致威权政府被推翻时,中共领导层没有欢呼的心思,因为它自己也在压制异议。但它也不可能认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因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准则是各国不得干预别国内政。中国政府没有选择,只能在联合国安理会(UN Security Council)表决时弃权。当美国总统巴拉克o奥巴马(Barack Obama)上月在海牙会见习近平时,奥巴马似乎接受了这一点,因为这是华盛顿方面所能预期的最好结果。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o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周二在北京会见习近平,感谢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公正立场",并称两国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消息灵通人士表示,拉夫罗夫上月声称俄中政府意见一致,中国却对此说法不满。
普京下月将访问北京。两国将讨论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重要协议--中国希望将能源组合多元化,削减煤炭用量,减少空气污染。如果西方加强制裁,俄罗斯可能指望中国成为经济伙伴。习近平可以借此压低天然气价格,争取西伯利亚地区中俄边境的投资机会,并且扩大中国在俄罗斯油气行业的影响。
但如果中俄关系过于亲密,可能被视为反西方联盟。这将激怒华盛顿。美国中期选举将再次引发对中国压低汇率的攻击,就在周三美国财政部还批评了此事。这些事态可能会增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的胆量,而美国对他加以限制的意愿可能也将弱化。
英国政府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批评了中国的人权记录,之后北京方面取消了两国的人权会谈,这使英国感到担忧。但此事对习近平无足轻重,即使此前英国首相戴维o卡梅伦(David Cameron)曾经称赞英中两国之间的人权会谈是标志性的进展。习近平这位中国领导人现在必须确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否已经对扮演更大的政治角色做好了准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改变目前多极世界的格局。
英国财经评论家、《中国是否将主宰21世纪?》的作者 乔纳森・芬比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