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舆论“软风险”正急剧上升」正文
国外有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社会进入“风险社会”。从当下中国经历来判断,此言不虚。尤其是当下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在这过程中,会遭遇层出不穷难以预期和控制的风险。
风险可分为“硬风险”和“软风险”两种类型。“硬”风险是一种实体性风险,像战争、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都属于“硬”风险。而“软”风险则是一种弹性风险,多是由人和社会系统中的主观性因素造成的,诸如社会认同、文化观念、舆论等方面的威胁、危险,即属于“软”风险。“硬”风险比较显见,而“软”风险可能会隐蔽一些。人们对“硬”风险往往比较敏感、重视,而对“软”风险可能会不大关注。在如今的媒介化社会里,以舆论风险为表现形式的“软风险”急剧升级,成为我们风险视域中甚为刺目的景观。
尤其在新媒体稠密编织的当下转型中国,“硬风险”与“软风险”交互影响,带来双倍的风险隐患。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当下的风险主要是由层出不穷的“硬风险”造成的,即由实打实的现实风险源引发的,比如那些令很多社会管理者头痛的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转型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利益冲突、社会矛盾点燃的。上述判断不能说完全没谱,但甚为局限,归因不全。其中,不能无视这样的风险现实:“软风险”的失速狂奔,与“硬风险”赛跑,给当下中国发展造成的不确定性可能是双重的。
在当下中国,舆论易燃点多,且燃点极低,舆论事件易燃易爆。表现在舆论场上,舆论泡沫激增,出现的流动性过剩,致使舆论事件追尾现象时有发生,一个舆论事件还没来得急展开,就被尾随而至的另一个舆论事件赶超。特别是在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的舆论事件扎堆出场,一些舆论事件为了搏出位,会以夸张、戏剧化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加之,网络舆论存在“激化”偏向,使得网上的舆论表达时常会偏离理性轨道,进而沦为非理性的舆论事件。
舆论风险作为一种“软风险”,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可能会反过来引发、加剧“硬风险”。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突发性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来看,有不少事件是因为舆论风险失控造成的。如何化解当下中国所面对的风险困境?如何让舆论表达理性一些?我认为,化解“软风险”应与化解“硬风险”联动起来,做到“软”“硬”兼施;网上网下上下其手,同时排除舆论空间的风险源与现实社会风险源,做到“虚”“实”结合。当然,消化当下中国严峻的风险困局,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因为风险的累积也是长期造成的。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